曹阳湾老腰鼓是石庙梁传统文化庙会的一支业余表演队伍,其演职人员由曹阳湾村和相邻的烂泥沟、闫梁、杜羊圈组的农民组成,现有演职人员80多人。以“缠腰鼓”打法见长,历史悠久,特色显明,是横山老腰鼓民间艺苑中的一枝独秀
据传,早在清康熙年间当地村民修建庙宇并以庙会为基地,用“闹秧歌”的形式祭祀神灵,祈求人口平安,五谷丰登。由此可见,老腰鼓的起源和发展,与庙会文化息息相关。
石庙梁庙宇原址在今杜羊圈村烂泥沟组的黑墩沟岔,清属怀远县威武堡东堂。周边村庄的梅姓、需姓、李姓、孟姓、杜姓等先民自发组织起来,逢年过节闹社火、搬水船,敲锣打鼓,“炒庙”敬神,沿门祈福,谒庙上供。这种农村祭祀文化活动一直延续到“文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庙会文化活动的逐步兴起,负责庙会事务的杜振贵、孟彩旺、梅崇让、李广荣、雷云成、杜培厚、刘万海等人积极倡导,重新组建秧歌队,传袭沙、郭梁村"踢飞脚”的腰鼓打法。延用二年后,又邀请武培厚传教缠腰鼓和拉花混合表演动作及秧歌场子。民间鼓手杜成佳首次将延用多年的“二流水”鼓点改为“凤凰三点头”,增强了节奉盛。“缠腰鼓”俗称“连身转”,广泛流行于芦河川。动作大气酒脱,威武豪迈。后经杜羊圈村的红石沟庙会、龙池沟庙会民间秧歌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使“缠腰鼓”的打法,独具特色、自成一派。“拉花”也称“包头”,由女性表演或男扮女装,基础动作是扭“十字步”舞动绸带,配合腰鼓表演“大豁四门”、“文武上殿”、“白马分鬃”、“六角梅”、“五大周”、“月照葡萄”、“十二连灯”等秧歌场子。"
2012年,庙宇迁址石庙梁,这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为老腰鼓的传承提高、开展腰鼓排演提供了良好的基地。孟光荣、邵凤生、梅宏图、李怀请、杜成清、梅宏荣等负责人,继承先辈热心于庙会文化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老腰鼓队伍建设。曹阳湾村支部书记梅宏林亲自安排部署,具体抓场地建设、人员选拔、演出按排和经费筹集的落实。秧歌队总负责是老腰鼓传承人武培厚,唱秧歌、打腰鼓、搬水船、骑竹马样样在行,既是秧歌队的领头人,又担任总编导。近年来,秧歌队从表演形式上、腰鼓动作上都进行大胆的改革偿试,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成效。改女子“包头”为打腰鼓“披挂上阵”,由广场表演到舞台表演,从每轮对打一次增加到多次。在缠腰鼓动作的基础上,吸收了“二起脚”、“三脚不落地”等文武腰鼓的优秀元素,不断推陈出新,增加了“缠腰过裆”、“拜四方”等动作,使古老的缠腰鼓焕发出新的活力。从2017年起,多次应邀参加有关单位和企业或个人婚丧嫁娶的演出,连续几年参加县城“闹元宵”秧歌汇演和其他调演活动,好评如潮。2018年9月19日至23日,应邀赴京城大厂民族文化宫参加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文艺晚会,与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艺术家同台献艺。表演的开场舞【扭起秘歌庆丰收】,荣获最高“金穗奖”,张玉宏、武培厚荣获“最佳编导奖”,进京参加的全体演职人员荣获“优秀表演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