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林故居
李守林故居坐落于陕西省定边县堆子梁镇小滩子村,始建于1973年4月,是原中央候补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小摊子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守林生活过的地方
1933年,时年6岁的李守林随父辈逃荒至此,成为该村的第三户人家。从此,这个“地坑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贫”的村子成了李守林新的家园,也成了他奋斗一生的所在。
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种下的庄稼苗不是被风吹翻,就是被黄沙压死,一年收成根本不够填饱肚皮,有时甚至连吃糠咽菜都难以为继。要想改变生存现状,唯有植树造林治理风沙这一条路可走。
在此信念的推动下,1951年,时任小滩子村村委会主任的李守林动员28户贫农,组织起两个造林合作互助组,开启了治理茫茫荒沙的征程。
定边县是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325毫米,属严重缺水的县。而水是农业的命脉,对于农业来说,没有水,所有的努力都毫无意义。 1965年,李守林从大寨学习归来后,向全体社员提出要搞农田水利建设的设想。他说:“小滩子造了十几年林,有了地、有了肥,但就是没有稳定的粮食产量,问题就出在水上。要想拔穷根,就必须要做到水利化。”
从1966年至1968年,小滩子村共打成机井18口、其它类型水井80多口,水浇地从之前的23亩发展到1000多亩。
因为粮食产量仍旧不高,原因是沙地漏肥漏水,要想高产必须拉土压沙造良田
这一次,李守林的决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一亩地垫两寸厚的黄土,要拉140车。拉一车土,一个来回十多里路。要改造1000亩地,得付出多大的力气啊!”有人掰着指头算起了账。
但质疑和畏难没能动摇李守林的决心。在充分动员和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大部分社员站在了李守林的一边。于是,1972年底,小滩子村又拉开了拉土压沙、改造良田这一浩大工程的序幕。
要拉土压沙,小滩子没有土。在离村很远的地方,他们找到一条已经干涸的古河道,并把淤积在河道里的胶泥运回来治沙改土。全村出动105辆架子车、两台拖拉机、数十辆马车,动员全部青壮年劳动力,起早贪黑、风雪无阻,从五六里外的地方拉土压在林网内的沙地上。定边的冬天,气温降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土地冻得像铁板一样坚硬,狂风卷着黄沙迎面打来,眼睛都睁不开。李守林带领群众揭开厚厚的冻土,取土作业。他们迎着刺骨的寒风、弥漫的风雪,推着架子车,赶着马车,在沙漠中穿梭往来。连续奋战3个冬春,共拉土21万余车,往返行程250余万公里,硬是给1000亩沙地全部掺进黄土,把费水、费肥、费工的“三费田”变成稳产高产田。197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一跃达到61万斤,比改造前提高了70%。粮田面积达到2500亩,其中1000亩为改土田,又称战备田。
1992年6月10日,66岁的李守林心脏病突发逝世。为了缅怀他敢为人先的勇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信念、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联系和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定边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小滩子村李守林旧居建起小滩子治沙造林事迹陈列室,用以缅怀这位在治沙造林、农业生产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治沙先驱。
李守林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四代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主题雕塑了,表现出小摊子人民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不屈不挠与沙漠斗争的拼搏精神。
经过20多年不间断的坚持和提升,小滩子这片当初满目疮痍的烂沙坑,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李守林和小滩子村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随着“小滩子治沙模式”的推广,传遍了榆林、陕西乃至全国,李守林也于1964年被授予全国治沙先驱林业劳动模范称号。这一殊荣,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