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柞水县文化馆
场馆详情

柞水县文化馆成立于1953年,系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座落在柞水县城迎春广场东南角艺术中心大楼内,现有使用面积2468平方米。编制10人,实际在岗11人,其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3人。馆内设有:摄影美术、文学诗歌、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少儿美术、公共文化、非遗保护等工作岗位。

1I1A2762.jpg.jpg

近年来,在县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馆职工奋力创新、锐意进取,为推动柞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文化、丰富活跃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

免费开放常态化,优质服务人性化。自2011年7月1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以来,馆内音乐舞蹈室、少儿美术室、摄影美术室全天侯向公共开放,精心打造了“戏迷歌迷俱乐部”活动品牌,坚持错时服务和延时服务向公众开放,累计已接待市民来馆参加各类文化活动16.2万人次。以免费培训为龙头,以建设群文队伍为方向,每年免费举办各类培训班二十期次以上,培训内容涉及乡镇公共文化服务、音乐舞蹈、民间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柞水渔鼓、文艺社团管理、书画摄影、少儿美术、乐器演奏等。仅群众广场舞骨干培训就达40期次,共培训各类群众文化骨干2000余人次。

1I1A2769.jpg.jpg

文化繁荣抓活动,群众文化塑品牌。近年来,我馆把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助推文化繁荣的有效途径,先后与有关单位联合,策划组织了“民歌渔鼓大赛”、“群众广场舞大赛”、“社团广场文艺演出”、“民俗社火闹新春”、“农民文化艺术节”、“文化走进农民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着力打造了“舞动幸福万人健康”和“送欢乐乡村行”“文化赶大集”三个群众最喜爱的活动品牌,2014年又推出了“文化志愿者校园行”文化活动品牌,2018年又积极实施了“中国梦·柞水美”广场周末文化活动品牌,受到普遍好评和欢迎。

非遗保护重抢救,传承发展有实效。2012年以来,组织实施了全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积极申报了第二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和第四、第五、第六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使市级保护名录由4个增加到25个,省级保护名录由1个增加到6个。在抢救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省级名录“柞水渔鼓”已成为柞水旅游文化品牌,先后走进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杏坪皮纸”手工技艺已被陕西省工信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柞水洋芋糍粑”走进了宾馆饭店、农家乐,走进古城西安,成为游客最喜爱的特色小吃。非遗展示展演持续进行,非遗进校园让师生们大开眼界。

1I1A2827.jpg.jpg

创新机制重管理,和谐团队兴文化。近年来,我馆以创新服务、主动作为为宗旨,以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为切入点,先后制定了各个工作岗位职责,免费服务工作准则,并探索实施了“三个一”年度目标责任制(即:每个职工联系一个村级文化示范点,每人包扶一个民间社团,每人结合专业在基层组织指导一次文化活动),极大调动了职工谋事干事的积极性。“我为柞水添光彩,我为文化做贡献”成为全馆职工自觉行动。

服务基层重实效,为民服务结硕果。近年来,我馆把服务基层、服务农民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来抓。持续开展“送欢乐乡村行”、“文化赶大集”、“舞动幸福万人健康”、三个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年均开展下基层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次,惠及农民群众20万人次。特别是文化赶大集春节送春联活动,自2014年实施以来,共组织文化志愿者80余人次巡回全县40个行政村免费为群众义写春联近5万副,得到乡村群众广泛好评。

1I1A2758.jpg.jpg

播下种子有收获,新的起点待奋蹄。我馆锐意拼搏、主动作为的工作业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省市业务部门的认可。2015年被授予“国家一级馆”称号,先后被授予“陕西省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基地”、“陕西省免费开放先进集体”、“陕西省15+1优秀馆联盟”、“文化助推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

荣誉已载入史册,新的征程刚刚起步,我们将扬鞭奋蹄,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大观园里,播洒新的种子,收获新的希望。

   开放时间:工作日8:00-12:00,14:00-18:00;节假日9:00-17:00
   场馆地址: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乾佑街迎春广场艺术中心大楼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