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馆”占地200平方米,位于老街中心,朝江而向。原是一处民宅,也是旧时豪宅。“乡贤馆”是镇上为了地方更好地发展,凝聚民间更多贤达人士建言献策、贡献力量,成立了“乡贤会”而设立的活动场所。这处民宅建于清同治初年(1862),砖木结构,为徽派建筑和四合院相结合的建筑风格,是焕古滩上商贸兴旺的见证之一。“乡贤馆”面阔三间,屋高二层,两侧马头墙和后面墙都是用青砖砌成。两侧马头墙前面高出屋面,顶部与屋脊相平;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排檐砖粉成白色,用青色涂料绘有花卉纹;马头墙正面依稀可见彩绘图案,显示出曾经的精美。正面马头墙之间立两排直径30厘米的木柱,柱础用当地麻古石雕刻成石鼓状。整体呈抬梁式构架,三架屋梁结构。
焕古镇乡贤馆电话:18992526629
“乡贤馆”由晋商(山西商人)王紫丹修建。他将焕古茶叶贩运到外地,又把外地的生活必需品运回来销售,凭着勤劳和智慧,在宦姑滩码头修建了这座微派建筑风格的豪华宅院。王紫丹在焕古街上经商,从摆地摊做起,靠诚信起家发迹,也靠和睦乡邻、多行善慈义举、匡扶正义而知名。不仅在小街上建了豪宅,而且还因一份意外财富使得家底更加殷实,成为巨富,在江边的庙沟口买下一大片坡地,建起了“紫丹庄园”。那是清朝光绪初年(1871),武汉老河口商人溯汉江来焕古做生意,突发疾病,委托王紫丹照看船只和货物。老板和下人去县城看病,竟一去三年不见回来,经四处打听也没下落,王紫丹只好将两船货物售卖,买下一片坡地,选址修建了庄园。那处庄园有三合天井,由北向南三进院落,每一合天井都是一个四合院,大门向北,有精美的门楼。庄园建好后,又修堰渠,引来庙沟水,将庄园周围的坡地全部修成水田。而今“田坝”的名字就由此而来。王紫丹膝下有四个儿子,王祝权是次子,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本名王邦召,字祝权。由于王祝权聪敏好学,于宣统二年(1910)经晋商同乡引荐,王祝权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蚕桑专科留学四年。
回国后,在紫阳县乙种蚕业学校任教,后因学校停办,遂回焕古热心地方教育事业,联,。合其他乡绅出资,将位于街边的药树庙改建成焕古小学,并聘来校长和教师,教化一方民众。王祝权被推选为七宦乡乡长、紫阳县参议。一个江边的袖珍小镇,在昔日里竟有七八家规模较大的商铺、有四五处居民豪宅;在昔日远离皇城的这片旷野中竟然藏有政教合一、威名显赫的东明庵。不能不说是:佳铭成就千千结,忠义兴隆岁岁春。今天,焕古之所以不断地向好向美发展,就是因为这里的人民秉承了这个久经不衰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