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河镇是全国重点镇、国家级卫生镇、西北蚕桑第一大镇、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安康市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创新试点镇。享誉世界的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鎏金铜蚕”出土于我们的谭家湾村,“金蚕之乡”的美誉由此得来。池河镇文体中心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标准二级文化站。项目占地30亩,总投资660万元,包括文体活动中心、体育场、公共设施三个部分。文体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
按照“三个三”的思路抓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工作,第一个“三”就是抓好三支队伍:一是抓好大众文化队伍。目前镇村共成立广场舞队、健身操队13支,腰鼓队4支、秧歌队6支共800余人。二是抓好文化爱好者队伍。这也是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目前我镇正式注册的社团、协会共6个,有骨干成员200余人,成立有自乐社、老年体育协会、石泉县北区书画协会、自行车协会等。三是抓好专业指导员队伍。为解决乡镇文化专业人才少、需求不足的问题,我镇积极邀请市、县文艺工作者、学校专业教师、老艺人等作为兼职辅导员为群众文体活动提供指导。第二个“三”就是做好三项保障:一是做好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将文化阵地建设、设施完善、活动开展等事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每年开展全民性文体活动不少于4次。二是做好经费保障。除免费开放经费全额保证外,始终将文化活动经费纳入镇财政统一安排,每年各类文化宣传和文体活动花费近50万元。三是人员保障。严格落实了1名文化分管领导、3名专职文化干部和2名社会辅导员,负责文化站管理及活动开展工作。第三个“三”就是达到三种效果。一是推进城镇化进程。文化广场每晚活动群众达500余人次,浓厚的文体活动氛围、良好居住环境满足了搬迁群众的文化需求,推进了我镇城镇化进程。二是引领新民风建设。通过各文体队伍的发展,活动的日益丰富,更多的群众从牌桌、酒桌来到了广场、球场上,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也涌现了一批诚、孝、俭、勤、和先进典型,真正使文化成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三是促进经济发展。镇文体中心、滨河广场、滨河北堤、红色文化广场、金蚕博物馆等一批文化休闲项目的建成为我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真正实现了经济、文化建设的双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