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馆员诵读:《华州古今》第62期

2025-11-16 16:59:13 6

朗读者:温建新

诵读内容:

乾元二年(759),在与安史叛军的相州(今河南安阳)会战中,唐军大败,郭子仪被解除兵权。宝应元年(762),他又被起用,任命为兴平、定国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平定了绛州(今山西新绛)兵变。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被平息,但吐蕃却从西大举入侵,占领了长安。郭子仪以关内副元帅的身份,组织关中各地的唐军,赶走吐蕃军队,再次收复了长安。永泰元年(765),吐蕃、回纥等部族30万人再犯关中西部,长安危急。郭子仪只有一万人马驻守泾阳,他“单骑见回纥”,说服回纥与唐军联合共击吐蕃,大获全胜。以后,郭子仪率朔方军驻防关中西部,防备吐蕃入侵长达十数年。大历十四年(779),唐德宗即位后,诏郭子仪回朝,赐号“尚父”,进封太尉,免去全部军职。建中二年(781),郭子仪病逝,享年85岁。

郭子仪为唐室中兴,国家安定而披肝沥胆,凡遇危难,都欣然受命,锐身赴任,亲解其纷。他功高位显,招来皇帝的疑忌和权臣的倾轧,却表现了顾全大局,大智若愚的态度。他掌兵处外,并不拥兵自重,朝廷诏命回京,一向是“朝闻命,夕就道”。把持朝政的宦官鱼朝恩,忌恨郭子仪,派人掘了郭子仪在华州的先人坟墓,朝野人士恐引起两派争斗,但郭子仪却说:“此天谴,非人患。”委曲求全,避免了内部纷争。他忠诚国事,不徇私情。绛州兵变的首犯王元振原为郭子仪的部将,郭子仪到了绛州,王元振得意非常,认为自己为郭子仪重掌兵权立了大功。但郭子仪斥责他说:“大敌当前,你倡乱作恶,如安史叛军乘乱而入,绛州则失。我岂能领你的私情而破坏国家法度。”遂将王元振及同党斩首。

郭子仪一身担国家安危20多年,平乱复安,抵御外寇,功盖一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来源:华州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