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志愿风采 | 志愿者心得体会(一)

2025-10-02 10:50:19 3


7月10日清晨 9:00,我打开志愿汇,签到后开始进行志愿工作的时候,心里突然意识到:从我出生算起,我已经做了19年的“被动读者”,而从这一刻开始,我将用63个小时完成一次身份反转——成为消息资讯的“主动传播者”。信息技术部的工作看似只是敲键盘、点鼠标,却让我第一次体会到“把消息推出去”比“把书借回来”更难,也更有力量。 

 

最初几天,我把每一次推文都当成课堂作业:每一步都是如此的小心,排版一遍一遍的排,反复向部门负责的老师确认,出现一点解决起来很复杂的错误就焦急万分。可当我真正坐在信息技术部那扇朝东的窗前,看见阳光在键盘上缓慢移动,才意识到“志愿者”三个字不是简历上的一行经历,而是一种把自己交出去的姿势。我开始放弃“完美主义”的盔甲,焦虑渐渐变成一种悄无声息的踏实——原来被需要的感觉,比完成任务更踏实。 

 

过去在学校里,我是“普通大学生”:赶早八、刷绩点、攒志愿时长。可在图书馆的这三小时里,我成了“后台里的隐形人”:读者看不见我,却天天和经过我手的句子对视,我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是成绩单上的一个学号,而是一条通道——让文字、图片、情绪,从馆藏的沉默里游向陌生人的指尖。那一刻,我理解了什么叫“公共性”:把个体的小心跳放进更大的共振箱,回声就不再只是回声,而是合唱。 

 

63小时拆分到21天,每天3小时,听起来像一次次短跑,跑起来却像马拉松。最初我把日程表切成分钟,后来干脆把表摘掉,让注意力跟着屏幕亮度起伏。我学会在系统卡顿的空白里深呼吸,学会在图片加载的转圈声里听自己的心跳。原来“技术”不是冷酷的代码,而是缝隙里透出的体温——当进度条终于转完的那一刻,像极了自己心里某块石头被轻轻放下。 

 

7月29日中午11:55,当我在后台最后一次点击“保存”时,手指悬在鼠标上多停了3秒,像给一段无声的对话按下暂停。没有鲜花,没有合影,只有桌面上“新建文件夹”里留下的一堆图片。我忽然明白,志愿者工作的终点不是“结束”,而是把“我”的痕迹悄悄交给下一个人:模板会复制,脚本会迭代,遗留的图片会被删除,但那个在上午的阳光下反复调过图片、行距的我,会永远留在服务器的某个角落,成为一条不会消失的日志。 

 

感谢信息技术部给我一块屏幕、一扇窗、一段可以不说话的专注;感谢图书馆把我从“普通大学生”的壳里轻轻拎出来,放在“渭南市图书馆信息技术部志愿者”这个更宽阔的故事里。63小时很短,短到只够读完几本厚书;63小时又很长,长到足够让一个习惯躲在后排的人,敢于在台前按下“发布”。未来的某一天,当我再次以读者身份走进这里,也许会听见某句话、看见某张图,突然想起自己也曾发布过类似话语、图片——那一刻,我知道,志愿服务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生长。

来源:渭南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