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蔡 秦
诵读内容:华州(华县)皮影,据传源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民国时期达到高峰,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在中国皮影艺术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近几年来,华州(华县)皮影的保护工作成绩斐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规划和措施,将皮影作为对外宣传的四张名片之一。
2005年1月,陕西省文化厅命名华县为“陕西省民间艺术皮影之乡”同年七月授予“华县皮影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6年5月,华县皮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9月,华县皮影产业群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年10月,华县因皮影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民间艺术之乡”。
皮影是综合性艺术,分雕刻、表演两方面。华州皮影在雕刻、表演上各具特色。
皮影雕刻:华州皮影雕刻,是皮影戏的影人、道具的加工制作艺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皮影雕刻选用上等牛皮,经泡、刮、削、铲等工序炮制成半透明的皮子,再经打磨、摹画、雕刻、着色、上胶、熨缀等工序完成。影人总的结构大致分为头、双臂(分大臂小臂)、双手、躯体、双腿(上部衣裙代替,下部与双脚相连)等11个部分。由于各关节都能活动,所以表演起来灵活自如。影人服装图案与大戏古装图案相近,花鸟、龙凤、鳞甲、水纹、花边、团寿等,应有尽有,刻工精细。造型小巧玲珑,剔透疏朗,浪漫夸张,形态逼真生动,栩栩如生;色彩自然柔和,丽而不艳;雕工精良,纹饰繁密细致,线条流畅,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之称。
华州皮影雕刻代有人出。清末赤水的菊林,民国时期下庙的郭世安,莲花寺的李三喜,高塘的李长才,赤水的孙书臣,均致力于皮影雕刻而各有专长。1949年以后,皮影雕刻继续发展。柳枝的李占文,造诣颇高,刀法洗练,线条流畅,富于变化,着色富丽华贵,1988年获皮影大师称号。60年代初,他精心刻制的巨型皮影屏风《文成公主进藏图》被陈列于首都人民大会堂陕西厅。
改革开放以来,皮影雕刻已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从事皮影雕刻者剧增,现有皮影雕刻艺人1000余名。其中雕工技艺超群的佼佼者有:汪天稳,带动华县皮影走向市场,2015年给国家非遗博物馆雕刻了《白蛇传》大型皮影作品;汪天喜,2016年被授予全国首批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薛宏权,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2010年度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荣誉称号;张华州,1998年由陕西省文化厅颁发“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曾为陕西大厦精雕细刻了3.1米×3米的巨幅《马靠》;魏金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治全、赵伯平等都在皮影雕刻上有所建树。他们都分别建有皮影艺术品公司,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皮影作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州的皮影雕刻艺术,以独特的造型、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海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注目。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留学德国期间,就曾将一套家乡的皮影雕刻作品介绍给德国文化艺术界。80年代以来,许多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及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的一些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都曾来华州考察这一民间艺术,并给以热烈的赞扬和充分的肯定,成为收藏馈赠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