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记录工作成果展映







为展示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不懈努力,让公众深入了解各地蕴含历史积淀与人文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背后的传承故事,岐山县图书馆联合国家图书馆开展“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七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公益展映活动,带您穿越时空,触摸中华文明的活态灵魂!
本届“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七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将集中放映一批非遗纪录片。这批影片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集中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最新一批的优秀成果,内容覆盖了非遗十大类别,通过传承人亲身实践、传承带徒和口述历史等方面内容,立体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呈现出我国异彩纷呈的非遗样貌和成绩喜人的非遗保护成果。







传统音乐



何汉沛——十番音乐(佛山十番)
何汉沛,1947年出生,男,汉族,广东佛山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十番音乐(佛山十番)代表性传承人。据老艺人口传,佛山十番约于二百多年前由安徽、江浙一带传入,与苏南十番锣鼓关系密切,其在发展中吸收飞钹演奏方式和本地八音锣鼓常用乐器,并与民俗活动相融合,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何汉沛祖父、父亲都是十番队中的组织者之一,何汉沛自幼在长辈的指导下练习十番,通晓十番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1962年,加入何广义堂十番会,开始十番表演。多年来担任何广义堂的十番主教练,并于2002年开始组织搜集、整理有关技艺、曲牌、活动照片等资料。为了能让新队员对十番曲牌有直观了解,何汉沛与专家学者一起研究出“状声学习法”,将以往只能口传心授的曲牌用文字发音来教学。为免“十番”失传,他带头打破了过去十番技艺只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并组织成立了一个近60人的表演队伍。





观看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