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
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历经千百年的传承,
依旧照亮着华夏文明的天空,
熠熠生辉。
截至2024年12月,
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4项,
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让我们跟随中国非遗名录专题,
每期一会,
穿越时空隧道,
聆听古老技艺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感受千年文脉的悠悠传承。
01非遗名片
蒙古族长调民歌
列入年份:2008年
非遗级别:世界级
项目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类别: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主要流行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蒙古国。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2简介
PART1历史发展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出现有关长调的记载。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狩猎音乐文化时期,其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代表,民歌具有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
伴随着狩猎生产方式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第二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也发生了从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上的演变,形成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此时期既保留发展了狩猎时期的短调音乐风格,又逐步创新形成了长调音乐风格。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因此,从公元7世纪至公元17世纪的千年历史中,蒙古族民歌发展的总趋势可概括为:以短调民歌为基础,以长调民歌为创新。
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是长调民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也是蒙古族整体音乐文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大约自公元18世纪(清朝中后期)起,随着历史变革及发展,北方草原与中原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渗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为频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短调叙事歌、长篇说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蒙古族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持了其自身特色且更加成熟。
20世纪,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的是蒙古民族的历史,更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和思想的载体。
PART2艺术特点
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不同地域的风格。蒙古国和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长调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蒙古歌曲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其一是乌日汀道或称“长调”,其二是“短调”(bogino duu)。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取材内容大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演唱方法】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以真声唱法为主,是最接近自然的声音。在蒙古长调里,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如前依音、后依音、滑音、回音等)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长调演唱者要具备借助口咽腔、喉咽腔、胸腔、鼻咽后腔、头腔、鼻咽前腔等的整体歌唱共鸣管道的共鸣,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共鸣是很重要的因素,演唱蒙古族长调需要明亮、光彩、富有穿透力、金属般声音,这样才能在大草原上把声音传送得更远。
【音乐特点】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主要特点是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曲调悠长舒缓。音乐风格上,长调民歌具有叙事性和歌唱性,演唱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节律各不相同,展示出蒙古族独有的音乐形态。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
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曲式结构以上、下句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也有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的联句体,以非方整性结构居多。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词曲结合则“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以各种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
03传承意义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 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长调民歌所包含的题材与蒙古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它是蒙古族全部节日庆典、婚礼宴会、亲朋相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全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心灵历史和文化品位。长调民歌的研究涉及到音乐学的诸多分支学科,对它的研究与保护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悠久的草原文明与草原文化类型最强有力的传承与保护。
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历史遗存的民间口头传承文化,家庭传承、血缘传承、师徒授业传承成为蒙古族长调千百年来主要的传承形式。但进入现代后,以放牧为生的生活方式逐渐地被改变,哺育了无数代长调歌手的草原文化环境正一点点消失,这都给蒙古长调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机,传统长调民歌传播范围空间逐渐缩小、缺乏内在创新动力影响了后续发展、传承人员数量较少等,都导致了导致传承与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曾经繁荣的部落长调已基本失传。
2004年,长调保护协会成立,平台致力于搜集各地的散落在民间的长调歌曲,整理长调的文字资料,组织大家开展长调的各种演唱比赛。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各级相关部门设立了专门院校和专业以及扩大开展课堂教学,建立了蒙古族长调保护工作机构。
2005年,中蒙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10年4月15日至16日,中蒙两国联合保护蒙古族长调民歌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研讨会对两国联合开展蒙古族长调民歌田野调查工作进行了总结,对长调民歌的保护传承进行了学术研讨,签署并发布了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联合公报。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档案馆)、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化馆获得“蒙古族长调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蒙古族长调民歌项目保护单位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化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蒙古族长调民歌”项目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档案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文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百度百科、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