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文津好书 | “找回”之旅与学者的精神特质——评《满世界寻找敦煌》

2025-07-05 23:08:11 21

文津图书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优秀图书推荐活动。第二十届共评选文津图书20种,提名图书46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文津好书”系列自第十七届推出以来,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编辑的创作心得,向读者介绍这些优秀读物。我们会不定期设置互动话题,读者朋友们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礼物。让我们一起悦读文津,品味经典吧。

图片


20
届文津图书·社科类图书
满世界寻找敦煌.jpg

满世界寻找敦煌

荣新江 著

中华书局

索书号:K870/8

馆藏地址:一楼借阅室

岐山县图书馆




“我的总题目叫‘满世界寻找敦煌’,以敦煌的东西为主,但不限于敦煌,也包括吐鲁番、和田、库车、焉耆出土的东西,都构成了我‘满世界寻找敦煌’的话题。”


——引自《满世界寻找敦煌》

图片


书名很亮眼,但不是秀。40年,作者荣新江在11个国家48座城市之间奔波往返,一路遗海拾珍,披沙拣金,穷尽研学求索,青丝变白发,初心不改。只为中国敦煌学立起来,强起来,一点点找回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全球本该拥有的自信和地位。为此,他的行和研从出发就是捆绑在一起的。正如本书的腰封所述:这本书既是中国敦煌学研究道路的生动缩影,也是一部个人学术养成史。


是什么推动荣新江万难不惧,一路追寻了40年?只需翻开书的前两页便见端倪。从他1984年第一次走出国门,到荷兰莱顿大学做交换生开始,就不在写写论文镀镀金的层面上。他默默把莱顿当作出发地,给自己以“学术训练”,为找寻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做各种准备,因为莱顿“研究敦煌乃至西域各种语言文字及材料的图书应有尽有”。他把莱顿汉学院、印度学院、大学写本与图书部的所有西文和东方学杂志专刊都翻了一遍,拿定主意去寻找散落四方的敦煌碎片,并拾起重拼,填补中国敦煌学文库的巨大缺憾。而当时,他只有二十四五岁,血气方刚,雄心勃勃。


可以说,他的宏阔视野出自心中的也是中国几代敦煌学人心中的耻辱和痛——敦煌明明在中国,中国学者却接触不到敦煌一手史料,因为自1900年发现藏经洞,约5万件敦煌文物文献就被英、法、俄、日等国以“考察”“探险”名义掠夺四散,只留下一地残篇故纸。陈寅恪当年正式提出“敦煌学”三个字时,也黯然提到《敦煌劫余录》序言中“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史也”一说。


随着海外敦煌学研究的不断兴达,中国学者当然不能只是痛心疾首,必须走出书斋,把目标锁定世界一切有敦煌遗存的角落。然而这在当时不啻是一种探险。荣新江的第一站,就选在抢先掠走五大马车29箱宝藏的国度——英国。学科之殇折射着跌宕的国运,荣新江的学术“找回”,必然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填充和丰富,其背后是国家使命、民族情怀的强大支撑,这正是本书最吸引万千读者、与之共鸣共情的地方。


漫长的追寻之旅也是另一种金戈铁马,其间遍尝苦辣酸甜。在作者笔下,属“凭勇气拿着纸质地图跑的”前互联网时代最为难忘。找机构、找住处是技术活儿,吃饭常有“早晨吃得饱饱的,一直撑下午,饿得拿不动笔”时候,因为守着原卷,是不能吃东西的。生活极简对他不是问题,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签证受限、天降“鸿门宴”……无论遇到什么样困难,他都不会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现场和原件。且所有文献资料每一次新发现,荣新江都会倾其所有与同行共享。这些叙述无形中尽显学者纯粹和精神特质:寂寞中无敌的勇气、耐心和坚韧,以及对专业的、对国家炽热而深沉的爱。


内页.jpg

(本书内页)


考据、比照的过程繁复而枯燥,却最能养成严谨、严肃的治学态度。书中随手翻来这样一例:残存的文书非常碎,他要求自己不能遗漏半点纸片。他编的断片,属于经史子集四部书的就有不下十余部,还有各种书仪和道经,“我比对的一大批《道经》,要用日本学者的《敦煌道经·图录编》来对照,还有三本占卜古以及一些葬事记录、药方、音韵书等”。其中繁难艰巨可见一斑。然而作者的学术成长何尝不是这样往复打磨、锻造出来的?为什么看原件的过程体验不可忽略?为什么学术研究除了要有好的脑力之外,还要有好体力和好脚力?作者的现身说法,便是一个纯粹的学者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向学术成熟的心路。


40年的亲历,还不能靠一本书竹筒倒豆子,但用他自己的话说,多少能释放一些“澎湃的心情”。其实书是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小插图除了原卷原件,也无非信件、小本子、联络图以及和穷学生相互“蹭睡”时互留的小纸条。但正是笔尖的这份朴素和老实,带给读者吸引、触动和亲切感,进而对敦煌和敦煌学有了更多更深的认知。


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的敦煌学研究正从原始档案积累、分类学研究向更高的层级不断攀升,中国重新拥有了敦煌学研究应有的地位。关于敦煌古籍的数字化,也正在荣新江们加紧谋略、建设中。荣新江极具行动力的学术造诣积沙成塔,人间值得。


这本书深受欢迎、特别是受到年轻学子的追捧,特别令人欣慰。中国还有大量多门类的大量文献文物通过以往战争、贸易、走私等途径流散海外未归,谁能说这本书之后,没有人会循着这样的路和精神,去完成中国历史文化的更多“找回”呢?


图片
荐书人

图片


夏欣.jpg

夏  欣

高级记者

本期互动


各位读者朋友,你有过哪些“寻找敦煌”的经历?(比如参观莫高窟、临摹壁画、读相关书籍等),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来源:国家图书馆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