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馆员诵读:《华州古今》第42期

2025-07-07 06:55:21 21

朗读者:蔡  秦

诵读内容:华县是一个地狭人少、经济凋敝的西北小县,虽然处在抗战后方,但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之时,仍然以国家命运、民族大义为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为抗战倾其所有,不遗余力。

抗战十四年中,华县民众除正常税赋外,还承担了繁重的军事差务,从人力物力上支援抗日前线。从抗战开始,华县历年都要选征大量民夫在晋、豫、陕边界地区修公路,建飞机场,挖交通沟,筑防御工事。还如数完成军粮、马料、骡马、大车、军鞋等各种军用物资的征缴。1941-1943年曾征木料200万根,但具体统计数字已很不完整,仅华县军事征运分会统计,抗日战争最后一年,华县共向各军事单位缴送的物资折价20637万元(旧币)。物资有:小麦1268包、大米 999包、马草362.8万斤、马料105.2万斤、烧柴25.5万斤、木板800块、车轴100根、马骡4620匹、驴60匹、竹枝5020斤、木电杆190根、铁木工匠87名、圆木30根、木裱工40名、大车1180辆、枕木400根。当年征用民夫840名,献军鞋费72万元。华县民众在生活困苦中,克服困难,节衣缩食,尽其所有,奉献了一片爱国热忱。

此外,在抗战中,国民党部队第七后方医院、二六兵站医院相继设立于华县,收治大量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兵。由于医院护理人员不足,咸林中学学生予以援助,帮其抬担架、洗衣服、缝被褥。县政府组织学生及民众向伤兵捐献钱物,慰问演出,为抗战有功的伤兵尽了应有的心力。

抗战爆发后,华县政府设立兵役委员会(后改为兵役科、军事科),办理役政及国民兵训练。当时的兵役制度已改为征兵制,凡符合兵役法规定条件的,都在征集之列。大批青年农民、学生投身军旅,开赴抗日前线,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据史料记载,1937-1945 年八年中,华县为抗日前线输送兵员共达18868 名,平均每年2300余名,这对一个仅有13万人口的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其中157名是在1944年的“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被空运至昆明参加中国远征军的华具学生。这些华县子弟,告别家乡,告别父母,舍生忘死,战斗在抗日前线。有许多华县籍士兵参加由杨虎城十七路军改编的第四集团军(曾称第三十一军团),其下属的三十八军、九十六军等都是以陕西人为主力。九十六军一七七师,华县子弟尤多。第四集团军在山西中条山地区,抗击日寇,英勇杀敌,屡建战功,但也牺牲惨重。华县留下姓名的500余人的抗日阵亡官兵中,就有100 多人牺牲在中条山地区。

来源:华州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