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高考备受关注。高考第一天,对语文作文题的讨论开始在网上引起关注,有人在找寻当年的自己,有人咂摸其中的味道,更有人在摸索命题的初衷。事实上,多年的高考作文都会证明一点——高分秘籍是“功夫在诗外”,离不开考生对经典阅读的积累和思辨创新能力。
2025年高考语文共有5套试卷。其中,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的2道作文题,上海、天津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和1篇微写作。6月7日语文试题一出炉,“全国一卷 难”“全国一卷作文 看不懂”等相关词条迅速登上热搜。
全国一卷作文试题中提及的三部名著(篇),分别为老舍的《鼓书艺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穆旦的《赞美》。
“试卷考的不是押题准不准,而是平时阅读的积累是否丰富。”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认为,由于这些经典作品与教材的相关内容非常吻合,考生在理解题意方面并不困难,难就难在考生是否具备应有的阅读量,能否把爱国精神、民族情怀、为国抗争、勇于献身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这道试题不仅考查写作能力,也考查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语文报社原总编辑、中国中小学创意写作联盟理事长任彦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今年全国一卷作文试题将目光聚焦艾青和穆旦的爱国主义诗篇,在一定程度上堪称对现代诗经典的致敬。我国自古是诗歌大国,大众对唐诗、宋词津津乐道,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现代诗中的经典同样值得我们热爱与呵护。”
全国一卷作文试题给出的三则素材,正如一个镜面,折射出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繁衍、昌盛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宝藏和精神家园,阅读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今年作文命题强化哲理性与思辨性,特别是全国一卷作文试题需要考生在日常积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名言的哲理内涵并建立内在联系,进而提炼主题引申出文章,这对文字组织能力和思想深度均有考验。
“今年的高考作文启示我们,阅读的广度十分重要。具备扎实的文学阅读基础与思考能力,更多要靠平时的积累,突击训练不行,临时准备也准备不了。”张颐武呼吁,文学经典决不能只为应试而阅读,对文学、历史等人文领域杂览式的阅读,对生活、人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帮助。
聂震宁也赞同这样的观点,“把学生的经典阅读、课本教学、考试内容三者联系起来。”他认为,这样的考试要求考生注重平时的阅读素养提高,不断丰富阅读的积累。同时,引导考生把经典读活,让考生在阅读中学会举一反三、联系实际、联想创新,达到在基础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去是以阅读为导向,今后应适当以写作为导向;我们的全民阅读,若能与大众写作有机贯通起来,也将收获无限的可能性。”任彦钧认为,从实践层面来看,读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彼此依存,又相互创生,最理想的境界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融合、双效提升。
“通过高考选拔的是一大批有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谈道,从今年高考的考察题目来看,对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素养的要求,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对人才要求的“变”。
“今年高考作文题,对平时阅读面广、知识面丰富的学生,会比较占优势。对经常用读屏代替读书的孩子就会比较难。”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直言,高考作文题再次彰显经典名著的阅读在当下尤为重要。她主张,在读原著的同时要找经典作家、资深专家的解读作为参考,比如国家图书馆组织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以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