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岐图百科|世界非遗看中国:侗族大歌——山风谱曲 稻浪和音

2025-07-07 16:58:44 59


世界非遗看中国

侗族大歌

山峰谱曲 稻浪和音



在群山环抱的黔东南侗寨间,侗族大歌如清泉流淌千年。它诞生于稻作文明的沃土,在鼓楼火塘边代代传唱,以多声部和声编织成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让世界听见东方“活态合唱”的灵魂共鸣。


NO.1

非遗名片

项目名称:侗族大歌

项目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列入年份:2009年

项目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NO.2

项目介绍


侗族大歌是流传于贵州、广西、湖南等侗族聚居区的民间合唱艺术,以“低音衬腔+高音旋律”的支声复调结构为特色。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与侗族“饭养身,歌养心”的文化传统深度绑定,至今仍保留着数百首古老曲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民间合唱形式之一。


01

历史发展

侗族大歌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越歌唱传统;宋代文献已有侗族“集体踏歌”的类似记载;明代《赤雅》等典籍明确记录了侗族大歌的对歌习俗;20世纪50年代,在肖家驹等音乐家的发掘整理下,侗族大歌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02

表演形式


声部结构

声部由“领唱(高声部)+合唱(低声部)”构成,领唱旋律灵动,合唱以持续音烘托,形成“声浪起伏”的立体听觉。


表演场景

侗族大歌的传统表演多在鼓楼、戏台或田间地头,无需乐器伴奏,仅以拍手、顿足为节奏,歌者根据歌词内容即兴变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音乐哲学。


曲目类型

侗族大歌的曲目主要分为“叙事大歌”“声音大歌”“礼俗大歌”“鼓楼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等,歌词多为侗语诗歌,内容涵盖农耕生产智慧、自然崇拜观念,以及历史叙事、伦理教化等多元内涵。


NO.3

传承与发展


01

传承价值


多元文化对话桥梁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罕见的多声部声乐形式,侗族大歌突破了西方音乐史对复调艺术的单一叙事框架,展现了东方农耕文明独立的多声部音乐智慧。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歌词主题,也为当代文化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东方智慧样本。


现代艺术创新源泉

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思维启发了当代作曲家的创作,使传统音乐元素获得现代表达;其“集体即兴”的演唱模式也与现代实验音乐理念相通,为世界音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源。


传承寓教于乐模式

侗族大歌的传承遵循“老带新、师带徒”的机制,孩童从学龄前便随长辈参与歌班习唱,通过听觉记忆、肢体模仿学习旋律与歌词,在“唱中学、学中悟”的过程中,既掌握音乐技能,也接受民族历史、道德规范的熏陶。这种教育方式将文化传承与生活实践深度结合,是侗族“寓教于乐”教育智慧的体现。


02

创新实践


开展舞台艺术改编

贵州推出的侗族大歌主题音乐剧《嘎老》,在保留《蝉之歌》《大山真美好》等经典唱段的基础上,融入侗族舞蹈、叙事戏剧和现代舞美技术,实现从“田间合唱”到专业剧场演出的形态升级。


线上与虚拟相结合

中央音乐学院联合贵州非遗中心推出“侗族大歌数字课堂”,该课程通过VR技术还原歌班习唱场景,开发互动式视唱练耳小程序,实现“口传心授”向“数字孪生”传承模式的初步转化。


推动文旅体验项目落地

贵州肇兴侗寨打造“大歌传承工坊”,开发“一日歌班”研学体验产品,游客可参与跟随歌师学唱《劳动歌》、篝火晚会对歌竞技等沉浸式文化活动。



NO.4

参观体验

NO.1

肇兴侗寨·侗族生态博物馆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黎平县,是全国最大侗寨之一,每日定时举办大歌展演。歌师会讲解“蝉鸣调”“流水调”的发声技巧,游客可参与二声部合唱,亲身体验多声部和声与山野环境交融的奇妙共鸣。


NO.2

小黄村·歌的故乡




小黄村位于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被称为“侗族大歌之乡”,村中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每年农历六月六“尝新节”,村民齐聚鼓楼,以大歌敬奉稻神,歌声响彻山谷,展现“歌以咏志,乐以祭天”的古老传统。



从侗寨木楼的炊烟中走来,侗族大歌以人声为弦,弹拨着稻作文明的千年记忆。它是山与水的和声,是族群与自然的契约,更是东方音乐对世界的温柔告白。愿这来自山林的天籁,在时代浪潮中继续流淌,让更多人听见这从未远离大地心跳的千年和声。


内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黎平县民政局、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本文用于公益宣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