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渭图专题 | 孩子,这才是你要追的明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王承书

2025-07-08 09:02:57 54

当老师提问学生长大后想干什么,回答科学家、发明家、书法家、冠军的人少了。青少年崇拜“明星偶像”,出现了粉丝文化、饭圈文化,他们爱明星偶像胜过爱自己和至亲,为了“追星”疯狂的花费金钱和精力,盲目追星行为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辍学追星,有的孩子节衣缩食为明星打榜……

我们应该让他们看到: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以青春为笔,

以热血为墨,

在时代卷轴上书写下波澜壮阔的篇章,

他们用毕生坚守诠释:科学无界,

但探索者的脚步永远朝向人类的远方,

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孩子,这才是你要追的明星!明星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王承书。


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女,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学家,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先后从事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受控核聚变、等离体物理、铀同位素分离等研究。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被称赞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曾获得“斐托斐”金钥匙奖 、全国科学大会奖(第一获奖人)、核工业功勋人物等荣誉奖项。


人物历程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殷实的诗书之家,父亲用“诗书礼易”给家里的四个女孩子起名,排行老二的王承书由此得名。王承书出生后不久,阖家迁居北京。她自幼体弱多病,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时曾两次因病休学一年,但个性倔强、顽强刻苦的她学习一直名列前茅。1930年,王承书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在该班13个入学新生中,她作为唯一的女性 ,成绩超过了所有人。

1934年,王承书从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该班13个仅毕业了4名学生,王承书名列榜首,并获得金钥匙奖。本科毕业后继续在该校攻读研究生。

1936年,王承书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担任燕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至1937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承书离开北京,辗转于南京、武昌、桂林、贵阳等地。

1941年,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接受了王承书的申请,同年8月王承书到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学家乌伦贝克(Uhlenbeck, George Eugene)。在美国期间,王承书与导师乌伦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

1944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之后在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至1956年)。

1945年9月—1946年6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工作 。

1946年,王承书担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

1948年9月—1949年6月,再次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留美期间,凭借极强的数学天分,她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轰动世界,这一观点至今仍在沿用。导师评价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王承书让西方科学界深信,只要她能坚持下去,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她却放弃了这条道路,于1956年回到了祖国,和她一起回来的还有装满300多个包裹的书籍和笔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王承书坚定地表示要亲自参加到创造科研条件的行列中,为了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在回国前她就将有关书刊和资料分成300多个邮包,从美国陆续寄往北京。

1956年,王承书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至1958年)。

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王承书被调到该室从事理论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副主任(至1960年)。

1959年,王承书被派往苏联原子能研究所实习3个月。

1961年,王承书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研究员、副主任(至1964年)。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王承书担任华北605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研究员、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大型气体扩散机总设计师(至1978年)。

1978年,王承书担任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高级顾问,“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离心和激光分离铀同位素两个专家组组长,兼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和大连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至1994年)。

1980年,王承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王承书在美国期间主要从事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1948年王承书发现了查普曼和T. G. 考林(Cowling)的力学经典著作《非均匀气体的数学理论》(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Non-Uniform Gases)一书的第1版中关于伯纳特结果的重要错误,之后她发表了多篇处于当时这一领域世界前沿的重要论文。她第一个发现求解玻尔兹曼方程的本征值理论,提出适用于多原子气体的推广的玻尔兹曼方程,即“WCV”方程 。

1958年春,近代物理研究所里给王承书分配了8名北京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求给他们讲授铀同位素分离理论课程。她参考美国学者K. 柯恩(Cohen)的理论著作,边学边讲,并经常告诫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她在中国开创了受控核聚变反应和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并为其发展打下基础。

1961年后,王承书隐姓埋名到原子能研究所,改做铀同位素分离工作,解决了净化级联计算、级联的定态和动态计算等重大课题。

1964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大型扩散机的任务,王承书接受了总设计师的重任,并亲自参加物理参数的选择工作。这是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扩散机。

 

三次“我愿意”,书写报国志

王承书回国后,曾在笔记中写下“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在离别了十五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我要为国家做贡献,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1958年,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但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王承书此前也从未接触这个领域。对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来说,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但面对国家的需要,她毫不犹豫说出“我愿意”,从零开始。1959年,王承书被派往苏联原子能研究院实习3个月。在回国7天7夜的火车上,她翻译了《雪伍德方案——美国在控制聚变方面的工作规划》,这份译著长期作为我国核聚变领域的关键文献。她以惊人学习能力迅速成长为该领域开拓者,并培养出首批专业团队。

随着国家原子弹的研制进入攻坚期,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却进展缓慢。1961年,时任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铀同位素分离相关研究工作。当时王承书已经49岁了,但她没有片刻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为了国家转专业,我愿意!”。王承书后来曾对人说:“年近半百,开始搞一项自己完全不懂的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再一想,当时谁干都不容易,何况我在回国之前就已暗下决心,一定要服从祖国的需要,不惜从零开始。”,“我改行了比别人损失要小既然都是从头做起我为什么不可以?我也能做”。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孩子,隐姓埋名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工厂。她带领团队攻克级联计算等核心难题,为浓缩铀技术突破奠定理论基础。

1963年底,高浓铀投入生产,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指日可待。1964年1月14日工厂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爆炸提供最根本的燃料保证。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终于等到了那一声东方巨响。

而此时的王承书面对的,却是继续地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这是钱三强向她发出的第三次邀请,她坚定地说出了第三个“我愿意”,开始了她后半生的默默工作。

 

一生清贫 默默奉献


王承书一生淡泊名利,勤俭朴素。她家中的陈设,除了三个旧书柜、一套旧沙发,就是一张睡了一生的硬板床。长年不倦的工作,她与同样从事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实验研究的丈夫张文裕,二人都积劳成疾,但他们却很少去医院治疗,因为他们既怕影响工作,也不愿多花国家的钱。

由于长期操劳,晚年的王承书患上眼疾,但她却以浪费为由,拒绝昂贵进口药的治疗。她当上专家组组长后,因为眼睛不好,身体又瘦弱,单位给她安排了小车接送,可她一次都没有坐过,每次都是和大家一起坐班车。她对自己“抠门”得厉害,可对国家和社会却无比慷慨!她总是把自己的各种奖励和稿费,捐给单位用来购买书刊,为弥补办公费用的不足。她经常自己花钱,买大量纸张供理论工作人员使用。

她同丈夫生前就约定,不给自己孩子留钱财。1992年11月5日,丈夫张文裕去世后,她先将丈夫一生的积蓄十余万元,捐给“希望工程”,又在西藏日喀则的萨迦县,捐建起一座“文裕小学”。同年底,同样积劳成疾的她,收到病危通知。她马上留下遗嘱,又将自己毕生微薄积蓄的几万元,一分不剩地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并且把遗体捐给医院研究,书籍和笔记留给科研工作。

因为保密的原因,王承书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她的低调简朴,也为她的一生,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她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伟绩更被深深地“藏”了起来。1994年6月18日,奉献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默默无闻了一辈子的她,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一位学生说:“老师,她是那种死后既有资格见马克思、又有资格见爱因斯坦的人。”

在她笔记的扉页里,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上面写道:

“在无论任何条件下

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广大的青少年们请再一次记住他的名字 ——王承书。这才是你要追的明星。

来源:渭南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