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渭图科普 | 夏季出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025-07-14 14:26:43 33

出汗不仅是身体的一种自然反应,

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然保健方式。


夏天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

夏季高温,人体会产生大量热量,

通过出汗可以排出多余的热量,

帮助人体散热,起到降温的效果,

有助于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使身体感到舒适,

防止中暑等相关疾病的发生。

 

不过,每逢盛夏时节,光照最强、气温最高,人体也更容易感受到灼热,随之会有出汗明显增多的情况。

 

夏天出汗多本是正常现象,但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来讲,持续出汗过多引发的体液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会导致心血管事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1]。

 

夏季出汗过多可能是以下情况:

 

生理性因素

1.高温环境暴露、剧烈运动产热、衣物透气性差或过厚导致的体温调节性排汗;

2.摄入辛辣食物、热饮引发的味觉性出汗;

3.孕妇因基础代谢率增高出现的代偿性排汗。 

 

内分泌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发代谢亢进性多汗;

2.嗜铬细胞瘤导致儿茶酚胺异常分泌引起多汗;

3.更年期潮热伴发的激素波动性出汗;

4.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出汗异常。

 

代谢异常

低血糖发作时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出汗;

肥胖人群由于散热需求增加等因素导致持续性排汗;

电解质紊乱可能通过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诱发神经调节性多汗。

 

药物影响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阿片类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或自主神经系统引发药物性多汗。

 

精神因素

1.焦虑症、惊恐发作等精神心理障碍引起的应激性出汗;

2.社交恐惧症患者在特定场景下的局限性多汗;

3.情绪剧烈波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的突发性多汗。

 

循环系统异常

1.心力衰竭患者代偿性排汗;

2.休克早期阶段因循环障碍出现的冷汗;

3.体位性低血压伴随的自主神经反应性出汗。

 

感染性疾病

1.结核病等慢性感染导致的盗汗;

2.败血症急性期的中毒性多汗;

3.疟疾发作时的周期性大汗。

 

原发性多汗症

1.手部、腋下或足底的局限性多汗;

2.遗传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特发性多汗;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汗腺分泌功能异常引起多汗。

 

夏季天气炎热

昼长夜短,根据中医的说法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

少汗养心,夏季天气炎热,微微出汗能够调节体温,调和营卫,利于气血调畅[2]。

如不顾养护,因天气炎热,经常大汗淋漓,不利于身体健康。


 

如何应对夏季出汗过多?

1保持身体清洁,勤洗澡、更换透气衣物。

 

2选择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避免紧身深色服饰。

 

3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如淡盐水、运动饮料等)。

*夏季出汗流失最多的是水,值得重视的是一定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随汗液流失的,除了水,还有部分营养素,如钾、锌、钙、水溶性的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如果不及时补充,就容易出现身体疲劳,精神不振,消化不良,甚至中暑。

 

4饮食清淡,多摄入含钾蔬果(如香蕉、菠菜等)。

 

5出汗后及时擦干,避免冷风直吹。

 

6室外活动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

 

7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保持空气流通。

 

8出现头晕、心慌等中暑症状立即就医。

 

 

*以上内容仅用于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

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解密夏季健康“杀手”热射病》

作者:李依,周平,杨子含主编

出版发行: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4

ISBN:978-7-5770-1291-9

 

内容提要:

本书参考热射病的专业文献及诊疗指南,对热射病的诊治、预防等方面做详尽描述。本书采用浅显易懂且简洁的方式编写,包括漫画、经典故事、网络流行语言等形式将热射病的相关知识普及给大众,是一本兼具“专业性”及“趣味性”的科普书籍。

 


《夏季的科学》

作者:(阿)瓦莱里娅·埃德尔斯坦文

出版发行:东方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

ISBN:978-7-5207-1043-5

 

内容提要:

防晒霜是如何工作的?你为什么在炎热的天气里出汗?球迷为什么要让你冷静下来?海市蜃楼是什么?为什么夏天蚊子叮得那么厉害?……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这些问题以及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带来的许多其他问题的答案,你会发现一些关于炎热和夏天的非常有趣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占平云,林伟强,金小兵,等.环境因素(温度,噪声)对血压的影响,及高血压患者血压季节性变化的临床管理策略[J].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5,33(02):111-114.DOI:10.16439/j.issn. 1673-7245.2025.02.004.

[2] 梁小雨,郝校鹏,黄璐琦,等.基于“汗为心之液”谈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5,43(02):194-197.  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25.02.040.


来源:渭南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