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过后
小满翩翩而至
北京时间5月21日2时55分
我们将迎来小满节气
意味着炎热开始登场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8个节气,每年5月20日至22日,当太阳到达黄经60°时,便是小满时节。
北方的小麦、大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完全成熟,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南方则因降水增多,江河渐满,民间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谚语。
有趣的是,二十四节气中“小”与“大”常成对出现(如小暑与大暑),唯独小满没有对应的“大满”。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满招损,谦受益”,古人认为“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小满的“未满”恰是万物生长的最佳状态,蕴含着持续进步的生命力。
小满——三候
一候苦菜秀
苦菜在小满时节生长茂盛,它是最早被人类食用的野菜之一,口感苦中带涩却营养丰富。民间有“小满食苦,一夏不苦”的说法,吃苦菜不仅应时,还能清热解毒,帮助人们适应夏季的炎热。苦菜是耐旱野菜,开黄花,含苦味素,古人用它清热解暑。
二候靡草死
喜阴的靡草(如一些细软的杂草)在强烈的阳光下逐渐枯萎,这体现了自然界的“适者生存”。阳气渐盛的时节,生命力较弱的植物会被淘汰。靡草是喜阴植物,小满后日照增强、气温升高,导致其枯萎。
三候麦秋至
此时北方的麦子开始成熟,虽然尚未完全收割,但已透出丰收的气息。“麦秋”并非指秋天,而是古人对麦子成熟的雅称,预示着夏收的前奏即将奏响。麦子虽在夏季成熟,但古人称此时为“麦秋”,因为麦收如同秋季丰收。
小满——三忌
忌贪凉饮冷
小满过后,气温显著升高,人们常以冷饮、冰镇水果、空调等低温解暑。然而,此时人体阳气浮于体表,脾胃阳气相对虚弱,过度贪凉易使寒湿内生。冷饮刺激会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消化功能,引发腹痛、腹泻;长时间待在低温空调房,还可能造成关节疼痛、感冒等问题。养生需遵循“热无灼唇,寒无冰齿”原则,让身体自然适应季节变化。
忌情绪郁躁
中医认为,夏季对应五脏中的“心”,心主血脉、藏神志。小满时节阳气外发,气血趋于体表,若情绪波动剧烈,易引发心火亢盛。烦躁、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诱发心悸、失眠、口腔溃疡等症状。因此,需格外注重情绪调节,避免心火扰动心神。
忌过度劳累
小满后昼长夜短,部分人因白天时间延长而增加工作、运动或娱乐时长。但过度劳累会耗伤人体正气,削弱免疫力。高温天气下,过度劳作还易导致中暑、脱水,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是养护身体的关键。
小满——三宜
宜健脾祛湿
小满时节雨水增多,湿气加重,而脾主运化水湿,此时养生应以健脾祛湿为核心。一方面,可通过饮食摄入健脾食材;另一方面,避免久居潮湿环境,保持衣物、被褥干燥,必要时借助艾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激发脾阳,增强祛湿能力。
宜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提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小满后日照时间延长,人体应顺应自然规律,适当调整作息:早睡(22:30-23:00)顺应阴气收敛,早起(5:30-6:30)以应阳气升发。充足的睡眠不仅能消除疲劳,还可使气血调和,维持身心平衡。
宜通风换气
高温高湿的环境易滋生细菌、霉菌,引发呼吸道疾病或皮肤问题。每日早晚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降低室内湿度,改善空气质量。若条件允许,使用除湿机、空气净化器等辅助,效果更佳。
小满——三秘诀
以通为补,调和气血
小满养生的核心在于“通”。通过饮食调理、经络疏通等方式,促进气血运行,排出体内湿气与郁热。例如,食用冬瓜、丝瓜等利水食材,或通过拍打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让气血畅通无阻。
平衡阴阳,动静结合
夏季阳气外发,易出现“外热内寒”的失衡状态。养生需兼顾“动以养阳,静以养阴”:白天适当运动激发阳气,夜晚静心调养收敛阴气。如晨起八段锦、傍晚散步,搭配睡前冥想,实现阴阳调和。
因时制宜,微调饮食
根据小满的气候特点,饮食需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减少辛辣、油腻、甜腻食物。同时,结合个人体质调整:阳虚者可适量食用姜、葱等温性食材;阴虚者则需增加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之物。
小满——三吃
吃苦:苦瓜、苦菊、莴笋
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祛湿解暑的功效。苦瓜富含维生素C与奎宁,能消暑降火、明目解毒;苦菊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可缓解口苦咽干;莴笋则能促进消化,改善夏季食欲不振。
吃酸:柠檬、乌梅、山楂
酸味食物收敛生津,可防止出汗过多导致的津液流失。柠檬富含维生素C,抗氧化能力强;乌梅生津止渴,搭配冰糖煮成酸梅汤,酸甜开胃;山楂消食化积,适合饭后食用。
吃祛湿:薏仁、芡实、赤小豆
薏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常与红豆搭配煮粥;芡实补脾止泻,可与山药、莲子熬汤;赤小豆则能利水消肿,与冬瓜同煮,祛湿效果更佳。
小满——三喝
绿豆汤:清热解毒
绿豆性凉,煮至开花后饮用,可清暑热、解烦渴。若体质虚寒,可加入少量陈皮、红枣来调和寒性。
冬瓜茶:利水消肿
将冬瓜去皮切块,加冰糖慢炖,制成清香甘甜的冬瓜茶,既能补充水分,又能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水肿。
酸梅汤:降脂消暑
喝酸梅汤可降脂消暑,可放乌梅30g、山楂15g、甘草5g,加水1000ml煮40分钟。
小满——三汤
山药排骨汤:健脾益肾
山药健脾益胃,搭配排骨炖煮,既能补充蛋白质,又能增强脾胃功能,适合全家食用。
赤小豆鲫鱼汤:祛湿消肿
赤小豆与鲫鱼搭配,兼具祛湿与滋补功效。鲫鱼富含优质蛋白,赤小豆利水,二者结合可缓解湿气重引起的身体困乏。
丝瓜蛋汤:清热润燥
丝瓜清热凉血,鸡蛋营养丰富,此汤清淡爽口,能快速补充体力,缓解夏季燥热。
小满——三茶
薄荷茶:提神醒脑
薄荷叶辛凉解表,泡茶饮用可缓解夏季困倦,改善头痛、咽干等症状。
陈皮茶:理气化痰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适合脾胃虚弱、痰湿较重者,有助于缓解腹胀、食欲不振。
金银花茶:清热解毒
金银花性寒,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适合上火、咽喉肿痛的人群,但脾胃虚寒者需谨慎饮用。
小满——三动
散步:舒缓身心
饭后散步30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同时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八段锦:调和气血
八段锦动作舒缓,通过拉伸、扭转、呼吸等配合,能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瑜伽:柔韧身心
瑜伽的体式练习可增强身体柔韧性,配合冥想与呼吸法,帮助释放压力,调节内分泌。
来源:中宁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