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岐图百科 | 世界非遗看中国:中国书法——翰墨流芳 字蕴乾坤

2025-05-18 12:43:19 167

中国书法

图片

翰墨流芳  字蕴乾坤


图片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闪耀在历史长河中已数千年。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展现中华审美情趣、哲学思想与精神气质的重要窗口,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着东方文明的独特光彩。



图片

非遗名片

图片


项目名称:中国书法

项目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列入年份:2009 年

项目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片

项目介绍

图片


中国书法以毛笔为书写工具,以汉字为表现对象,通过笔墨运用、线条变化、结构组合和章法布局,表达书写者的情感、意境与审美追求。它融合文学、哲学、美学等元素,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能让观赏者感受到创作者的心境与才情。

图片

历史发展

中国书法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是最早的成熟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占卜记录。西周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字体更为规整庄重。秦朝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使其规范统一。汉代隶书盛行,书写简便,为其他书体发展奠定基础。魏晋南北朝,书法迎来高峰,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辈出,作品影响深远。唐朝是鼎盛时期,楷书、草书等书体蓬勃发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作品展现出大唐气象。

此后各代,书法传承创新,佳作不断。


图片
图片

书法种类

中国书法的风格类型丰富多样。从时间维度看,先秦古拙,秦汉雄浑,魏晋尚韵,隋唐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从书体角度,篆书典雅,隶书古朴,草书奔放,楷书规整,行书潇洒。同时,不同书法家又各有独特风格,或飘逸灵动,或刚劲雄强,尽显艺术魅力。



篆书

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古朴象形,如甲骨文、金文;小篆规整匀净,秦《峄山碑》为代表。其线条婉转,结构对称,具浓厚的历史韵味与装饰美感,是汉字早期重要书体。

图片

《峄山碑》


隶书

隶书由篆书演变,化圆为方,改曲为直。“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是显著特征,《曹全碑》秀逸,《张迁碑》古朴。字形扁方,左右舒展,书写简便,为书体演变关键一环。

图片

《曹全碑》


草书

草书含章草、今草、狂草。章草保留隶意,字字独立;今草笔画牵连,流畅自然;狂草更自由奔放。张旭的《肚痛帖》是其中的经典代表,仅30字,却将腹痛时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笔意奔放,线条流畅,充满变化。

图片

张旭《肚痛帖》


楷书

楷书也称正楷、真书,笔画规整,结构严谨。欧体《九成宫醴泉铭》险劲,颜体《颜勤礼碑》雄浑,柳体骨力劲健,赵体圆润秀美。是实用与艺术结合的典范,为书法入门基础。

图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行书

行书介于楷、草之间,兼具二者之长。行笔流畅自然,节奏感强。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也颇负盛名,体现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

图片

王羲之《兰亭序》



图片

传承与发展

图片




传承价值

文化价值: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它与诗词、绘画、印章等共同构成中国艺术体系,承载民族精神追求与文化记忆。

艺术价值:书法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线条韵律、结构美感、墨色变化和整体气势,都能给人美的享受。

教育价值:学习书法能培养综合素质。练习书法可锻炼专注力、耐心和毅力,提高审美与艺术修养,促进手眼协调和大脑发育,提升文化素养与书写能力。


传承与创新

师徒传承:在书法领域,师徒传承至关重要。书法名家言传身教,将技艺、经验和理念传授给弟子。

学校教育:学校是书法传承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多学校将书法课程纳入教育体系,开设不同层次课程。通过系统教学,让学生了解书法历史,掌握技法,培养兴趣。

创新传播:借助现代媒体和科技,书法传播方式多样。将书法与现代设计、文创产品结合,开发主题文具、饰品等,让书法走进生活。



图片

参观体验

图片



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尚志碑林

黑龙江省尚志市北环路92号

我国唯一一家涵盖整个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史的综合性碑刻书法文化博物馆,融收藏、展览、创作等功能为一体,拥有书法碑刻、墨迹12000余件,国家级文物700余件。

图片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自强东路585号南宫墙西段书法博物馆内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书法文物和名家作品2000多件,涵盖国内名家及日、韩、新等国艺术家作品,其收藏的100枚秦封泥是镇馆之宝。

图片


中国书法,这一古老艺术历经千年传承发展,在现代社会依旧充满活力。

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珍惜传承,让墨韵笔锋续写华夏文明的辉煌。

内容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尚志碑林。

本文用于公益宣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完 —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