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辅导作业的崩溃、孩子叛逆时的无助、社交能力不足的担忧……当代父母的焦虑早已不是秘密。当“鸡娃”成为常态,我们是否在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每位父母都曾经历过困惑与顿悟交织的时刻。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面对生活的勇气。”
如何理解孩子的行为密码?如何在爱与规则中找到平衡?本期荐读精选亲子教育领域的“破局之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与托德老师的《超实用儿童心理学》,以科学视角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为父母提供“温柔而坚定”的养育指南。
阿德勒提出,“所有儿童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但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也能成为追求卓越的动力”。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教育中对“问题行为”的简单归因。例如,孩子撒谎可能源于“用虚构弥补现实中的挫败感”,而孤僻则可能是“对社交失败的自我保护”。
通过“人格统一性”“社会情感”“家庭序位”等关键词,阿德勒揭示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独立、自信、勇敢、合作。”
阿德勒在书中直言:“所有‘问题儿童’的行为,都是对成人世界的无声抗议。”这句话直击现代育儿痛点:当孩子拖延、撒谎或拒绝社交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训斥或控制,却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阿德勒提出,儿童的自卑感是追求优越感的动力,但关键在于如何补偿:
这一理论揭示了“问题行为”的本质——孩子并非天生“顽劣”,而是用独特方式应对成长困境。
书中提出【行为解码四步法】:记录现象→追溯诱因→分析动机→共情回应。
例如,孩子藏起试卷时,父母可问:“你害怕什么?”而非直接指责。这种思维方式将育儿从“纠错游戏”转变为“心灵探索”。
阿德勒的“三关系理论”(与他人、与工作、与异性的关系)为培养合作、同理心等能力提供框架。
例如,通过家庭剧本扮演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视角,或用“情感日记”帮助孩子学会情绪表达。

本名郭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心理学博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博爱奖章”获得者
托德老师以发展心理学为框架,将0-6岁儿童成长分解为语言认知、情绪管理、行为矫正、社交训练、父母修炼五大模块。例如:
“可怕的两岁”:本质是自我意识萌芽,建议用“有限选择法”(“你想穿红色还是蓝色的外套?”)替代强制命令;
“输不起”心理:可通过“挫折阶梯训练”逐步提升抗压能力;
“拖延行为”:用“番茄钟游戏”将任务拆解为可完成的小目标 。
托德老师分享了一位母亲的真实经历:孩子因“幼儿园恐惧症”拒绝上学,通过“渐进式脱敏法”(从每天在校门口停留5分钟到逐步参与活动),两周后顺利适应。这种“问题—原理—方案”的结构,让理论落地为可操作的育儿策略。
当孩子发脾气时,可依次回应:
“妈妈看到你很生气”(共情);
“是因为积木倒了让你难过吗?”(提问);
“我们一起想想怎么修好吗?”(引导)。
自然结果法:不收拾玩具?那就找不到心爱的积木;
有限选择:“你是想先背古诗还是先玩拼图?”;
正向强化:把“不准哭”换成“你很勇敢,妈妈在呢”。
书中揭秘儿童社交发展的4种类型,并提供“角色扮演游戏”“情感日记”等工具,帮助孩子建立同理心。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优秀学生背后多数有优秀的家长,而问题孩子背后通常也有问题家长。”真正的育儿智慧,在于看见孩子的需求,在于与孩子共同成长。
本期推荐的两本书不仅是育儿指南,更是一面镜子,照见父母自身的成长空间。翻开它们,您将收获的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理解生命的视角——用心理学智慧,陪伴孩子走向勇敢、独立与丰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