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这个被文人墨客无数次吟咏的季节,不仅以其万物复苏的生机盎然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以其独特的韵味催生了古人对读书的无限热情。在那些悠长的岁月里,古人于春天里读书的方式丰富多样,处处彰显着独特的雅趣。“晴耕雨读”是许多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在春日尤为动人。晴天时,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感受泥土的芬芳与劳作的充实;而当春雨淅淅沥沥落下,便是读书的好时机。春雨如丝,滴落在屋瓦上,似在为读书之人奏响轻柔的音乐。文人雅士们此时便会放下手中的农具,洗净双手,端坐窗前,翻开书卷。此时,世界仿佛只剩下淅淅沥沥的雨声和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他们沉浸在书中,或与书中人对话,或探寻天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肆意遨游。这种“天人合一”的阅读体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致虚极,守静笃”的精神追求。就像苏轼,他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保持着对读书的热爱。伴着窗外的雨幕,沉醉于诗词文章之中,从书中汲取慰藉与力量,以豁达之心面对人生的风雨,也是一种别样的雅趣。山林,在古人眼中是充满诗意与宁静的地方,春天的山林更是如此。万物复苏,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鸟鸣婉转。这样的环境自然对人有吸引力,所以古人常选择在春日的山林中读书,让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或在松下执书而读,任由斑驳的树影洒在书页上;或在小溪旁,伴着潺潺流水声诵读经典,那清脆的水流声与琅琅书声交织在一起。这种“山水相依,心境相融”的阅读方式,正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生动体现。就像明代的文人雅士,他们追求自然恬适的生活,常穿梭于山林之间,寻一处静谧之地,席地而坐,打开书卷。微风轻拂,送来花草的清香,他们在这如诗如画的氛围中,领悟书中的精妙之处。书页间流淌的智慧,与周遭的自然景致相互呼应,仿佛每一句话语都蕴含着生命的律动。亭台楼阁,也是古人春天读书的绝佳场所。亭子造型各异,或古朴典雅,或精巧别致,点缀在山水之间。春天,亭子周围繁花盛开,绿树环绕。古人喜欢在亭中摆上一张小桌,放上一杯香茗,手捧书籍,细细品味。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亭里,也许曾有文人趁着春光,在此读书赏景。他们时而抬头欣赏远处的山水风光,时而低头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将眼前的美景与书中的妙境相互印证。这种“景中有书,书中有景”的阅读体验,让文字与景致之间建立起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与共鸣。读书累了,便轻抿一口香茗,让茶香在唇齿间散开,驱散疲惫,再继续与书为伴,享受这惬意的春日时光。古人读书,还注重仪式感。在春天,他们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进行庄重的开卷仪式。先净手焚香,袅袅香烟升腾而起,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心灵得到净化,以虔诚之心开启读书之旅。随后,他们会小心翼翼地翻开书卷。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会认真做笔记,圈点批注,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这种对读书的敬重和认真,使得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洗礼。这种“以礼入心,以书养性”的阅读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精神。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或许很难完全复刻古人春天读书的场景,但那份对读书的热爱、对生活的诗意追求,值得我们借鉴。来源:书香中国
作者: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