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二月二 抬头皆美好 所遇皆温暖

2025-08-26 11:31:43 286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个充满希望与能量的日子,是古人祭龙、敬龙的日子。传说这一天万物复苏,龙也要在春雷中醒来,它如同一个起点,一个入口,由此进入一个宽广的充满期待的新的一年。 

在中华文化中,龙的形象贯穿文学、艺术、民俗、建筑、服饰、绘画等各个领域,它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于现实的神话生物,它飘逸洒脱多姿多彩,它腾云驾雾遨游天地,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构建起华夏儿女的共同文化图腾,代表着吉祥,美好,力量。宋代古籍《尔雅翼》记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是人们熟悉的龙的形象,但人们更熟悉的应该是它和风化雨、催生万物、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的吉祥寓意。故自古以来,人们也把“二月二”这天,作为一个龙欲升天,辞旧迎新、转来好运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探寻隐藏在“二月二”这个节日背后的能量,开启新的吉祥如意、充满期待的一年。

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为什么二月初二是“龙抬头”呢?

一种说法是古人仰望苍穹所捕获的浪漫与神奇,说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青龙”于农历二月初二抬头,以星象预示气象。另一种是民俗专家的解释,据介绍,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民间将蛇又叫“小龙”。二月初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民俗专家解释说,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到了二月初二,这时整个年节至此宣告结束,人们要从春节期间香烟缭绕、恍兮惚兮的氛围中,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轨道,开始春耕大忙。

现实意义在于我们的身心随着节令的变化开始活跃起来了,就该顺应自然规律,大展拳脚,把良好的想法付诸行动。所以,我们也要随着节日的律动活跃起来,到大自然中去跑跳锻炼身体,到书海中去播下希望期待丰收。

其一:剃龙头。二月二日是“中国传统理发日”,在民间借龙抬头之吉时,孩子“剃喜头”,大人“剃龙头”,寓意减掉过去的霉运和烦恼,以全新面貌迎接新春之年,拥有好运。所以祝同学们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其二:吃龙食。二月二日这一天为取吉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吃油炸糕为“吃龙胆”,吃麻花为“啃龙骨”等等。祝同学们二月二这天吃嘛嘛香,一年四季胃口常在。

其三:舞祥龙。舞龙活动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是二月二日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通过舞龙祈祷平安顺遂,象征着祥瑞和丰收。我们农大的舞龙队也会在校园亮相,他们的气势磅礴活灵活现,承载了湘农人对学校繁荣发展的祝福和企盼。

其四:春耕节。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劳作是古代生活常态。每年二月二日,哪怕是皇帝也得出宫带头“劳动”一回,这一天,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作为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在二月二春耕节祝你们学有所成,以后用你们所学服务社会,帮助农民大仓满,小仓流,丰衣足食绰绰有余。

其五:花朝节。宋朝把二月二日指定为百花生日,名曰“花朝节”。到了元朝,又有“踏青节”之称,费著《岁华纪丽谱》记有,“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此时节,春光流转,日子如诗,愿同学们不负良辰,步步欢喜。

《二月二日》
(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 
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 
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

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 

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 

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 

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

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即事》 
(南宋)方岳 

春潮昨夜没平滩,

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 

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 

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 

从教儿女闹冠簪。




来源:富平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