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是一个充满希望与能量的日子,是古人祭龙、敬龙的日子。传说这一天万物复苏,龙也要在春雷中醒来,它如同一个起点,一个入口,由此进入一个宽广的充满期待的新的一年。
在中华文化中,龙的形象贯穿文学、艺术、民俗、建筑、服饰、绘画等各个领域,它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于现实的神话生物,它飘逸洒脱多姿多彩,它腾云驾雾遨游天地,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构建起华夏儿女的共同文化图腾,代表着吉祥,美好,力量。宋代古籍《尔雅翼》记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是人们熟悉的龙的形象,但人们更熟悉的应该是它和风化雨、催生万物、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的吉祥寓意。故自古以来,人们也把“二月二”这天,作为一个龙欲升天,辞旧迎新、转来好运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探寻隐藏在“二月二”这个节日背后的能量,开启新的吉祥如意、充满期待的一年。
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为什么二月初二是“龙抬头”呢?
一种说法是古人仰望苍穹所捕获的浪漫与神奇,说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青龙”于农历二月初二抬头,以星象预示气象。另一种是民俗专家的解释,据介绍,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民间将蛇又叫“小龙”。二月初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现实意义在于我们的身心随着节令的变化开始活跃起来了,就该顺应自然规律,大展拳脚,把良好的想法付诸行动。所以,我们也要随着节日的律动活跃起来,到大自然中去跑跳锻炼身体,到书海中去播下希望期待丰收。
其一:剃龙头。二月二日是“中国传统理发日”,在民间借龙抬头之吉时,孩子“剃喜头”,大人“剃龙头”,寓意减掉过去的霉运和烦恼,以全新面貌迎接新春之年,拥有好运。所以祝同学们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其二:吃龙食。二月二日这一天为取吉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吃油炸糕为“吃龙胆”,吃麻花为“啃龙骨”等等。祝同学们二月二这天吃嘛嘛香,一年四季胃口常在。
其三:舞祥龙。舞龙活动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是二月二日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通过舞龙祈祷平安顺遂,象征着祥瑞和丰收。我们农大的舞龙队也会在校园亮相,他们的气势磅礴活灵活现,承载了湘农人对学校繁荣发展的祝福和企盼。
其四:春耕节。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劳作是古代生活常态。每年二月二日,哪怕是皇帝也得出宫带头“劳动”一回,这一天,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作为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在二月二春耕节祝你们学有所成,以后用你们所学服务社会,帮助农民大仓满,小仓流,丰衣足食绰绰有余。
其五:花朝节。宋朝把二月二日指定为百花生日,名曰“花朝节”。到了元朝,又有“踏青节”之称,费著《岁华纪丽谱》记有,“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此时节,春光流转,日子如诗,愿同学们不负良辰,步步欢喜。
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
更作风檐夜雨声。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
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
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
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
春潮昨夜没平滩,
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
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
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