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聚焦丨“外卖诗人” 这样讲述他的阅读故事

2025-08-28 04:59:33 295
这个春节,我有幸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了春晚,所有人努力一次次排练,全力以赴。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感到一种莫大的荣幸,时常陷于一种亢奋之中。

每当我感到压力过大时,随身携带的两本诗集就像一服良药。我在晚会上曾经说过:“诗是我命里的一颗糖。”其实,诗也是我命里的一种药,是一种缓解百病的灵丹妙药。

比如有一句台词,我为王菲报幕时所说的那句“所以接下来的这首歌就叫做《世界赠予我的》”。由于舞台经验不足,再加上精神高度紧张和分散,每次排练时,我总是会说成“接下来的这首诗”或者“世界赋予我的”,这种严重的口误,练习的次数越多,不知道为什么越容易出错。

图片

最奇怪的是,明明在台下好好的,当站到台上,聚光灯聚拢过来时,心理就发生了变化。我时常形容,当聚光灯照向我,我就成了透明体,不要说一句话的台词,甚至感觉身体里没有保留一笔一画、一个标点符号,就更容易出错,包括语速、情绪、态度、表情。

每当我陷入一种焦躁,甚至失眠时,我带来的诗集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不仅可以借助诗集平复自己的情绪,安然入睡,也凭借着阅读带来的冲击力,创作了相关的诗歌作品。

聊到读书和写作,它带给一个爱书人的感觉绝不止于此。

1988年,我开始写作。关于读书,我在不同时期,做过不同的比喻。比如在最初,我说读书就像河边的垂柳,给我提供拉力,可以将我拉出双足深陷的泥泞。后来我有过20年只写作不投稿的经历,那时我将诗歌比喻成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不改变我的生活,却会让我活得精彩。时至今日,我愿意把文学比作成我手里的一束光。它不仅照耀着我,也希望可以照耀更多的人。

幸亏我带来了书。这次去北京,爱人是和我一起去的,几个黄昏,我们一起在酒店附近的公园里散步。每人拿着一本书,读上一段。有时一人一句地读,平添了一种人生的诗情画意,也增添了对书籍和文字的喜爱。那个公园里的乌鸦特别多,有时候我们读着书,原本轻声细语,突然夹进一声响亮而尖锐的乌鸦鸣叫。我和爱人开玩笑说:“看,这就是一个大写的感叹号,我们应该像它一样练习发声,不鸣则已,一鸣吓人。”

图片
的确是这样,人这一生是需要一种爱好支撑的。这种爱好会把我们的人生支撑出框架,就像某一种植物获得了攀缘的抓手。我曾经也比喻过自己的人生就像一种植物,比如黄瓜,比如豆角。有了这些可以依附的框架,才能健康地生长,才能结出完好的果实。

1993年,我读到了一本好书——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我这一生读过次数最多的一部。初读时,我对作者产生过抱怨。我在想,作者为什么如此狠心,将我喜欢的那么多人一个一个地写到死去?再读时,心情平静了很多,会着重于他的叙述风格和遣词造句。

一本好书需要反复阅读,最终我从这本书里读到的是活着的真正意义。就像结尾,老年的福贵用所有的积蓄买下那头老牛,两个留在这个世间的生命已经时日不多,这更加有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这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生命有长短,而爱没有。

活着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只要活着,就不能忘却生命的本质是爱。唯有爱,才能让人间永恒;唯有爱,才能让活着活出人间滋味。

来源:书香中国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