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黄河岸边过大年】渭图讲座 | 2025年“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特色讲座(五)

2025-08-29 06:55:29 282
2024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2025乙巳蛇年新春到来之际,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老专家回信精神,进一步传承弘扬“春节”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和谐新春氛围,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动员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及有关单位联合开展2025年“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春节主题活动,将国家图书馆优质资源惠及全国图书馆广大读者,让全国人民共享文化盛宴,共贺新春。2025年《国图公开课》系列讲座活动如期而至,此次讲座共分为《艺术纵横》《悦读世界》《畅游文化》《民俗共享》四个专题。

畅游文化
01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专题系列讲座第一期:“简”述中国——简牍里的中国文化 

主讲人:朱建军

主讲人简介:朱建军,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

内容简介:本场讲座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专题系列讲座第一期。甘肃简牍博物馆朱建军馆长为我们从简牍中解读中国文化与历史。首先从简牍历史讲起,叙述了不同批次简牍的发现过程。其次,从文献内容角度详细解读了部分简牍文献中的记载内容,论述了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同时就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与馆藏珍品进行讲述。最后,介绍了其对于简牍的开发出版情况及未来发展设想。

扫码观看

02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专题系列讲座第二期:敦煌与丝路多元文化交融

主讲人: 张元林

主讲人简介:张元林,敦煌研究院副院长。

内容简介:本次讲座张元林副院长和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图像见证:敦煌与丝路多元文化交融”。敦煌作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地,影响深远且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讲座共分为四部分,一是 “华戎所交一都会”——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二是“雪泥鸿爪”——敦煌壁画中的多元文化印迹,三是“变与不变”——从敦煌日神图像看多元文化交融,四是总结敦煌壁画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我们今天可以追溯、拼合中古时代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图画。总之,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敦煌实现了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共荣共存。这也正是灿烂的敦煌艺术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

扫码观看


03
国图讲坛“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系列: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主讲人: 赵爱学

主讲人简介:赵爱学,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甲骨文献整理研究和古籍递藏史研究。现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组组长,学术集刊《文津学志》编委、执行主编。发表《国家图书馆的善斋旧藏甲骨及其著录》《国家图书馆藏嘉靖本<永乐大典>来源考》等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本场讲座为“四大发现展”讲座系列之一,主讲人赵爱学老师为古籍馆金石组组长,他为我们介绍了甲骨文的方方面面,首先详细介绍了甲骨文的使用时期、记载信息、材质大小等内容。其次介绍了多位国内在甲骨发掘、甲骨文译读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学者、收藏家们。再者,赵老师还为我们解读了多片甲骨的文献价值。同时,赵老师带我们一起从甲骨文字中探寻了中华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最后为我们解读了其中所反映的商代社会,呈现出完整立体的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扫码观看


04
国图讲坛“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系列:记录 传承——明清档案百年漫谈

主讲人:韩永福

主讲人简介:韩永福,研究馆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长期从事明清档案保管、整理、编辑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历史档案》杂志社社长,国家级档案专家(档案收集鉴定领域),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内容简介:本次讲座中,韩永福老师为我们梳理了明清档案存毁情况及其原因,就“八千麻袋”事件进行了讲解,对其涉及的档案归属做了详细讲述。其次,依次讲述了历史第一档案馆馆藏档案不同批次的来源历程,最后为我们梳理了当前清朝档案的国内外收藏情况。

扫码观看


05
非遗视角下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主讲人:崔乐泉

主讲人简介:崔乐泉,现任国家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国家体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组”评审委员会专家。

内容简介:崔乐泉教授首先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传统体育。所谓传统体育,就是在古代产生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紧接着,崔教授从非遗的视角对传统体育作了如下概括:被那些各群体或者是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表演或竞争特点的运动技艺与身体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再然后,崔教授将传统体育分为射箭、传统武术、摔跤、举重、田径、球类、保健养生、水上运动、冰雪运动、围棋、赛马和民俗游乐等十大类,并分别举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最后崔教授强调传统体育保护是一项永无止境的长线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扫码观看


06
非遗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实践

主讲人:陈华文

主讲人简介: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教授,浙江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非遗评审专家库专家。

内容简介:陈华文老师从四个方面来讲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的问题。第一个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依据和条件。第二个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现状。第三个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实践。第四个是,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的再思考。

扫码观看


07
21世纪的传统复兴与传统工艺振兴

主讲人:陈岸瑛

主讲人简介: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副教授,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副所长,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装饰》杂志副主编。

内容简介:本场讲座主要探讨21世纪的传统复兴和传统工艺振兴的话题,用大量的当代设计与文创产品告诉我们:文化遗产里蕴藏着巨大的资源,运用想象力和设计,可以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并被大家喜爱。

扫码观看


08
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黄河十四走——探寻民间艺术是一条伟大的路

主讲人:杨先让

主讲人简介: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画家,艺术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中国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年画连环画、民间美术系创史人,系主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

内容简介:本次讲座《黄河十四走——探寻民间艺术是一条伟大的路》,我们邀请到了著名画家杨先让先生,来跟大家分享当年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系的发展历程和他创作《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的前因后果。杨教授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宣传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引起我们的思考:今天我们加速奔向现代化的同时,是否反而疏忽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这次讲座,相信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扫码观看


09
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化保护与传播——以《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系列为例

主讲人:叶云川

主讲人简介:叶云川,音乐制作人,“瑞鸣音乐”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作导师,曾获中国金唱片奖最佳音乐人特别奖;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

内容简介:本次讲座《中国音乐地图》,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内地音乐制作人叶云川先生,来跟我们分享他几年来制作和收集中国音乐的成果和感受。中国传统音乐原本类型众多,但在如今西方文明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音乐在逐步失去传承。跟随叶云川先生走进这次讲座,在阵阵音乐声中走南闯北的同时,我们也能对中国音乐的未来有更多思考。

扫码观看


10
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社会

主讲人:梁力生

主讲人简介:梁力生,中国艺术研究员舞蹈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

内容简介: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的国家,中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文化。其中,传统的民间舞蹈就是一种。但是随着时代的推进,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民间舞蹈如何生存,如何转化,如何融入到现代的城市文明中去,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传统民间舞蹈与当代社会”。讲座将从传统民间舞蹈的若干特性,从它所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的土壤等出发,探讨传统民间舞蹈的生存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效的相融。

扫码观看


11
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适我无非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主讲人:杭侃

主讲人简介: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副校长。出版著作《中原北方地区宋元时期的地方城址》等。

内容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形式: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实践,包括仪式、节庆等,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比如天人合一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遭到破坏和遗忘。为了保护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我们能做什么呢?本次讲座的题目叫做“适我无非新”。该题目出自王羲之的诗句,意在无限丰富的万物使我由衷地感到愉悦。讲座将从丹麦的土楼建筑、温州的白象塔、富阳的造纸技艺、日本的民艺运动等诸多中外文物保护案例的分析中,寻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即“考镜源流,以故为新”。讲座最后,主讲人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根本的是要达到一种文化的自觉。

扫码观看


12
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精细木作技艺与红木文化艺术

主讲人:杨金荣

主讲人简介:杨金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细木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江苏工美红木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研究员。

内容简介:在我国明清时期,红木是一种高端名贵的家具用材,常用于贵胄之家。然而,作为一种性坚、质密、纹美的稀缺树种,红木只能生产于我国南方地区,且生长周期极为缓慢,资源恢复极为困难。为此,红木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遭到了严重的砍伐和破坏。进入到现当代后,我国红木经历了出口创汇时代和内销时代。后者是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红木的需求量激增。这时候,红木的市场也为之迅速扩大。与此相伴随的是,红木的行业也亟待规范。本次讲座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细木作技艺和红木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讲述我国改开以来红木行业的发展、行业的生态,以及红木的产业化问题等。

扫码观看

来源:渭南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