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杨 亮
诵读内容:1927年7月,统治陕西、甘肃、河南的冯玉祥与蒋介石合流,开始“清党”反共,陕西的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共产党的组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在华县高塘地区,由于地处偏僻,共产党力量相对集中,又有掌握的高塘民团的掩护,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有较大的发展。同年7月,中共陕甘区委派遣马文宪来华县,在高塘、华县两个特支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共华县委员会,马文宪任书记,隶属中共陕西省委,驻高塘小学,下辖包括潼关、华阴支部在内的 15个支部,有党员97名。1927年9月,又由王芾南接替马文宪任县委书记。这一时期,党员发展很快,至1928年5月,全县党员达500余人。根据省委的指示,华县县委除继续发动群众抗粮抗税、反蒋反冯、发展党团组织外,开始注重军事,为武装起义作准备。5月1日,在中共陕西省委、陕东特委的领导下,渭华起义的烈火开始点燃。
起义时,华县县委下辖4个区委、29 个支部、约500名党员。在工农革命军的支持下,县委迅速发动群众,向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展开斗争。渭华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地方当局对起义地区的群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华县的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共产党的活动由此转向低潮。
1934年2月,王筠受中共韩城县委派遣到华县恢复组织,重新建立了咸林中学党支部。后刘玉堂也到华县恢复和建立了三涨村、北杜村、城关3个党支部。在险恶环境中,华县仅有的中共4个支部,在韩城县委的领导下顽强坚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华县的政治形势趋向缓和。华县中共组织面对时局变化,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集中力量,迅速在华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动员民众、支援前线,为抗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