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黄河岸边过大年】渭文荟萃 | 赵学潮——红红的对联贴起来

2025-09-11 22:37:31 351

红红的对联贴起来

              文/赵学潮


老家除夕一直贴春联的习俗。这习俗如同一缕古老的乡愁,穿越时空,将我们与祖辈们紧密相连。每年除夕一大早起床后,乡亲们便紧锣密鼓地打扫起家里的庭院。尽管清扫房间的工作提前好几天就进行过的,但除夕这天仍需再次打扫院落卫生,扫去一年的尘埃,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午后的阳光斜洒在村道上,这个古老的节日增添了几分暖意。除夕吃过晌午饭后,各家各户便纷纷开始贴春联。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愿。乡亲们在一个小碗里,用面粉和凉水和好浆糊,浆糊散发着淡淡的麦香。大门小的,站在凳子上贴春联;大门大的,则需站在梯子上才能够到门楣。一人站在上面小心翼翼地贴,别的人则站在下面仔细查看是否贴得端正。也有人家为了图方便,用胶带粘贴春联,虽少了些传统韵味,却也增添了一份现代气息。

春联,这一抹红红的色彩,不仅装点了节日的喜庆,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有辟邪的功能,因此在新年更换桃符,以求来年平安吉祥。五代时期后蜀国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春联。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演变成了春联,不仅是一种节日的装饰,更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宋代开始,春联逐渐推广开来,明代时春联已非常普遍,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春联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寓意深远。有的春联描绘着春天的美景,如“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怀抱之中;有的春联则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简洁的文字中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春联后,便开始放鞭炮。有的是一小串鞭炮,清脆的声响中带着几分童趣和欢乐;有的是万子头(一万响),那连绵不绝的鞭炮声,仿佛是人们对新年的欢呼和祝福。鞭炮声中,春节的庆典气氛便开始充盈在整个村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那是节日特有的味道。孩子们在鞭炮声中嬉戏打闹,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红红的春联,不仅装点了节日的喜庆,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一同感受这份古老而又永恒的节日情怀,让心灵在文化的海洋中遨游,让梦想在新年的钟声中启航。





作者简介

  赵学潮笔名:赵聪、成澄、任戈,多家少儿报刊特约编辑,陕西渭南市作协会员,先后在《羊城晚报》《中国人口报》《人民日报》等4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

      

   
转载:桃花源书院 

来源:渭南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