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王涛
诵读内容:清末的华州,仍延续古老的乡塾、社学、儒学、书院教育,一切围绕科举考试进行。戊戌变法以后,废科举,兴学堂,华州建学堂渐次成为风气。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龙潭村(在今莲花寺镇)杨耀海、杨松轩父子首创“蒙养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州李嘉绩会同高塘乡绅,募金两千两,改高塘书院为高塘学堂(后为高塘小学)。光绪三十年(1904),知州褚成昌建州立中学堂(后改为州立高等小学堂,民国为县立高等小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立华州劝学所,借祠、庙创设学堂三四十处。光绪三十三年(1907),杨松轩、顾熠山、郑云章等创办华州教育会两等小学堂(后发展为咸林中学)。宣统三年(1911),天足振学会又创办模范女校(今少华中学)。学堂教育虽仍“读经”,但已增加算术、格致(物理、化学)、图画、体操等课目,与科举教育有所不同,为以后新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继续改革乡塾,建立新学,改学堂为学校,新教育蓬勃发展。教育行政机构,由劝学所改学务局,再改教育局,后改教育科。公立学校教育经费由县财政统支,后又奉令将官荒、庙会、绝产悉数拨归公私立学校,捐款捐地兴学者亦多。小学逐渐发展,1915-1916 年后,全县有小学 120 多处。但学生数额不多,县立高等小学(今城关小学)、教育会两等小学两校学生不足百名。袁世凯称帝后,私塾风又起。1919-1922 年,受“五四”运动影响,新学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