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馆员荐读 |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乔叶《宝水》(第1期)

2025-04-26 09:33:01 279

矛盾文学奖是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自1981年创立至今,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共评出53部获奖作品,在繁荣长篇小说创作、树立当代文学经典、体现时代文艺高度、推动文学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第十一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之一,乔叶的《宝水》。

这部长篇是乡土中国现代化的文学书写力作,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冬——春,春——夏,夏——秋,秋——冬,四个章节如同一幅长卷,在四时节序中将当下的乡村生活娓娓道来。宝水,这个既虚且实的小小村落,是久违了的文学里的中国乡村。

它的神经末梢链接着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链接着当下中国的典型乡村样态,也链接着无数人心里的城乡结合部。村子里那些平朴的人们,发散和衍生出诸多清新鲜活的故事,大量丰饶微妙的隐秘在其中暗潮涌动,如同涓涓细流终成江河。

【书籍信息】

书名:《宝水》

作者:乔叶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 1517

馆藏位置:阎良区图书馆一楼

【作者简介】

乔叶,1972年10月生,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发表小说和散文共计约五百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认罪书》《拆楼记》《藏珠记》等,中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打火机》等以及散文集《深夜醒来》《走神》等。

【内容概述】

《宝水》这本书的故事主线,发生在太行山深处。宝水村正经历着从传统乡村向文化旅游乡村的转型。说是转型,但其实故事开篇时,宝水村就入选了省“美丽村庄”示范村,转型的前期工作早已完成。在宝水村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主人公地青萍——一位省城报社提前退休的工作人员,为了治疗困扰她已久的失眠症,来到了这里。宝水村与地青萍的故事,也由此徐徐展开。

宝水村的故事由众多鲜活的人物构成,精明泼辣的村干部大英,熟稔乡土设计建设的孟胡子,勤勉的乡镇干部杨镇长,德高望重的九奶,勇敢反抗家暴的香梅,斤斤计较的大曹、老安、豆家两口子,以及紧跟潮流、热情开朗的秀梅,热爱画画的雪梅,外来生活的马菲亚,返乡的年轻村委成员小曹,沉稳的老原……这些人物让宝水村变得热闹而生动。他们各有私心,偶尔也会有矛盾纠纷,宝水村并不总是一派祥和宁静的气象,但正是这样错综复杂的乡土人情,让宝水村更加真实。

除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书中还着重描绘了深深植根于农村大地的地方方言、生活习惯、节日风俗等。如正月的茵陈,三月三的荠菜,五月的槐花,春末的香椿,端午的艾草,秋麦初熟时的吃碾撰,立冬后的野菊和柿子。还有传承至今的习俗,正月十九、二十的敬仓神,七月十五前后烧路纸,数九的杀猪菜,过年的舞狮。也有一些河南方言,喜欢和宠爱叫“景”,散步不叫散步,叫“悠”,聊天叫“扯云话”,人际关系要“维”……这些读来让人顿生亲切之感。

除此之外,在这本书中还能看到传统农村与现代化的碰撞。外来游客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影响着村民的正常生活;支教大学生带来的“先进”教育和思想,大多数村民并不买账;凡事签合同的契约精神与村民的“面子”式交往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展现出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农村风貌。

而地青萍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她常年的失眠症,或许正是农村和现代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在地青萍身上,我们得以窥见另外一个村庄——福田村的发展,以及那些走出农村的人们与故土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地青萍的父亲是家族中走出去的第一代,他背后是需要帮助的亲人。最后他因给亲戚送借来充门面的婚车,出车祸而亡。青萍作为走出的第二代,因为下意识的方言被同学嘲笑,再也不愿和父亲用方言交流;避免和老家的人有太多攀扯,因为一次没能全力以赴的帮助,而将对方的死因归于自己;因父亲的去世怨恨奶奶,没有见到奶奶的最后一面而痛苦。郝地是青萍的儿子,走出的第三代,远在海外,新年礼物却是想要一张母亲求来的平安符。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人们和乡土间深厚的情感羁绊,这也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那个老家。

而我们的老家是什么样的呢?道不清、言不明,也许这本书能给我们答案:“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世的老人在那里生活,等着我们回去。去世的老人在那里安息,等着我们回去。老家啊,就是很老很老的家,老得寸步难行的家,于是,那片土地,那个村庄,那座房子,那些亲人,都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所谓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啊”。

【结语】

欢迎各位读者前来阎良区图书馆浏览借阅!也希望各位读者都能在这四时节序的长卷中,找到来自故土深处的温暖和力量。

 

来源:阎良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