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ZIZHANTING
数字展厅·沉浸看展
红色笔迹——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第4期)
戏剧作家手迹(上)
(红色笔迹——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戏剧发展步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与新中国共同成长并不断蜕变。70余年来,戏曲创作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与民族使命同频共振,与时代精神相互呼应,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形态,成为记录新中国崛起和社会转型的重要载体。一代又一代的戏剧创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中国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剧作家。1934年,曹禺在《文学季刊》上发表了四幕话剧《雷雨》,以其精致的结构、复杂的矛盾冲突、耐人寻味的台词引起了巨大反响。《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曹禺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1956版《雷雨》演出剧照
曹禺在戏剧理论,尤其是戏剧创作理论和技巧方面有独到的见解。1983年1月3日,在给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的信中,时任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曹禺提出,《新年的祝愿》中“所举好剧本究竟如何,务请仔细审查。我们可以鼓励,但须有个质量的标准”。曹禺还希望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家,传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在致刘厚生的信函中,曹禺选贤举能,针砭时弊,对当时社会上形成的“不顾不问”之风予以了否定。
刘厚生
曹禺致刘厚生的信札
曹禺就《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
分支委名单致刘厚生信函
点击观看视频:《文化百科·曹禺》
华阴市图书馆主要面向读者提供互动类功能:图书查询、借阅信息查询、书刊续借、预约委托查询、图书推荐、证件挂失、投票统计;提醒类信息主动推送功能:借书还书成功通知、图书到期提醒通知、预约图书到馆通知超期催还通知;信息发布功能:通知、讲座等发放及查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