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ZIZHANTING 数字展厅·沉浸看展 红色笔迹——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第3期) 科技工作者手迹 (红色笔迹——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迅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从“科学救国”到“向科学进军”,再到“科学的春天”,几代科学家以行动感化人,以精神涵养人,以实际行动、科研成果生动诠释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童第周 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今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主要奠基人,中国生物学重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生命科学事业。新中国成立前夕,童第周拒绝了美国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赴山东大学任教。他撰有《发育的分析》《无脊椎动物胚胎学》等专著和论文70余部(篇),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童第周 童第周《无脊椎动物胚胎学》部分手稿 朱光亚 朱光亚(1924—2011),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59年,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以及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英才》是中国期刊中最早以人物报道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新闻半月刊,创刊于1989年10月14日。2004年,朱光亚为《中华英才》创刊十五周年题词:“见证时代发展,传承人类文明。” 朱光亚 朱光亚为《中华英才》创刊十五周年题词 点击观看视频: 《朱光亚:“两弹”研制“众帅之帅”》 华阴市图书馆 主要面向读者提供互动类功能:图书查询、借阅信息查询、书刊续借、预约委托查询、图书推荐、证件挂失、投票统计;提醒类信息主动推送功能:借书还书成功通知、图书到期提醒通知、预约图书到馆通知超期催还通知;信息发布功能:通知、讲座等发放及查询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