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清正廉洁,则是百姓对为官者的最大期盼。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清廉故事,在华夏文化中已成经典。 人物简介 李仪祉(1882年2月20日~1938年3月8日),原名协,字宜之,后改仪祉,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人,是中国近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被誉为“一代水圣”和“水利泰斗”。 生平背景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桐轩是关中名儒,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曾任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等职;伯父李仲特是数学家,曾任川汉铁路工程师、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这样的家庭背景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在幼年时期就接触到了代数、几何等科学知识,并受到了父辈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 他自幼聪颖好学,1898年以精于数学考取了秀才第一名,后来进入西安关中学堂、北京京师大学预科德文班等地学习,为日后的留学和水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利贡献 兴修水利 李仪祉自幼生长在渭北高原,这片土地长期缺水。他的终生夙愿就是效法郑国、白公,振兴关中水利。他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中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陕西乃至全国的水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泾惠渠的建成,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至1938年李仪祉逝世,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地180万亩,初步实现了他“郑白宏愿”。他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计划在十年内水利惠及全省,使陕西成为一个模范农田水利区。如今,当年李仪祉精心筹划的“关中八惠”已基本变为现实,陕西关中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利化,成为我国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治理黄河 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中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参与筹设黄河水利委员会,并任委员长兼总工程师,筹划黄河治本治标工程。 创办学校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前身),并任教授和教务长达7年。他还倡办水利道路工程专校、陕西水利专修班等教育机构,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这些学校后来发展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系等重要水利教育机构。 编写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他深感教科书匮乏,便自己动手编写教材。他编写的《水工学》《水力学》等教材深受学生与教员的欢迎,为中国水利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李仪祉先生不仅在水利技术领域成就斐然,更以其廉洁奉公、高风亮节的高尚品德,成为当时腐败盛行之风中的一股清流,显得尤为珍贵与独特。他对待家人极为严苛,从不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家人谋取私利,曾有亲戚远道而来,希冀能够在他的庇护下寻求一份工作,然而,李仪祉先生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一请求,坚持让亲戚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通过个人的不懈奋斗与努力,逐步实现自我成长与蜕变。 在水利工作中,李仪祉先生更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面对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他都毫不妥协、绝不姑息。泾惠渠通水后,有人妄图种植罂粟以牟取暴利,对此,李仪祉先生三令五申,坚决禁止,并果断拒绝了地方豪绅的说情与行贿,他坚持一视同仁,无论职位高低,都秉公执法,对行贿者更是毫不留情地依法严惩。抗日战争期间,李仪祉先生更是抱病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不遗余力地宣传抗日、组织募捐,为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倾注了满腔热血。他的一生,是勤奋好学、博学多才、成就斐然的一生,更是以“水利救国”为己任,以清廉之风浇灌水利之魂的一生。 图文来源: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转载自:水闻天下 华阴市图书馆 主要面向读者提供互动类功能:图书查询、借阅信息查询、书刊续借、预约委托查询、图书推荐、证件挂失、投票统计;提醒类信息主动推送功能:借书还书成功通知、图书到期提醒通知、预约图书到馆通知超期催还通知;信息发布功能:通知、讲座等发放及查询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