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梁艳
诵读内容:公元 1556 年的大地震,已过去了 460 多年,时过境迁,保留下来仍能辨认的地震遗迹并不多。经地震工作者的努力,在境内发现这次大地震的形变遗迹:
在城区东少华中学东侧南北向的冲沟壁上,可见到多条裂缝。而少华中学9米深的地下,也曾挖出过地裂缝。据考察,这些地裂缝应是1556 年地震造成的。
在莲花寺镇龙潭村潭峪口,能见到地震断层,地震工作者认为,这一断层形成时间很晚,而且是一次快速破裂作用的结果,很可能是 1556年地震的形变遗迹。
从柳枝镇构峪至杏林镇石堤峪一带的山区内,保存有不少地震破坏的遗迹,主要类型一是山体崩塌,二是基岩崩裂。在这一带,从峪口向山内2至3千米,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崩塌体,崩落的块石布满山坡,其中较大的有太平峪五里关、石堤峪七里楼及构峪三里泉三处崩塌体。基岩崩裂主要发生在五里关、七里楼等地,形成的裂缝长度最大达200米,可见深度 50 至 80 米,从沟底直通山坡或山顶。经地震工作者研究,将上述崩裂现象归为 1556 年大地震震中区附近的形变遗迹。
华州城内三门巷为一条 300 多米长,50-80 米宽的沟,地震工作者推测是这次大地震形成的“地震沟”。在其西侧钻井时,曾在60-70米深处发现3根朽木及黑色污泥、瓦片等物,可证《华州志》记地震时“忽焉而裂者成涧”的现象。三门巷南有 5-10 米的陡坎,与三门巷正交,长3千米以上,由两条陡坎错列构成,与物探证实的北东 65°隐伏断裂方向一致,可能为地震陡坎断层,印证了《华州志》描述的“屹然而起者成阜,坎然而下者成壑”现象,说明这次大地震时,沿着这层断层线,曾发生错距达 3-6 米的垂直升降运动。
1556 年的华县大地震,是世界地震灾害史上最大的灾难,时隔 460多年,阅有关资料,看地震形变遗迹,仍使人触目惊心,但也促使我们认识地震,研究地震,防震减灾,以使伤亡惨烈的地震灾害远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