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清廉建设 | 廉洁人物故事——赵舒翘

2025-05-21 11:34:33 449

廉洁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清正廉洁,则是百姓对为官者的最大期盼。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清廉故事,在华夏文化中已成经典。   




微信图片_20241114114344.png.png

赵舒翘(1847—1901),字展如,号琴舫,晚年号慎斋,原长安县马王镇大原村人,清代大臣,官至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克己奉公,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心存正气,执法严明,博习旧典,精熟律例,一生著作颇丰,有《提牢备考》《慎斋文集》《慎斋别集》《温州盐务记略》《慎战要言》《慎疾箴言》《像刑录》等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诸方面。


 赵舒翘自小就喜欢读书,但家庭贫寒念不起书,幸而得到当时陕西著名学者柏景伟的赏识,免费收他义读。他自得到名师的指教,不仅长进很快,而且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几年后,柏景伟先生送他进入关中书院深造,后来又亲自陪同他参加科举考试。同治十三年(1874年),赵舒翘考中进士,在清政府任刑部主事。当时的刑部员外郎是其同乡薛允升。薛允升精研法理,时人莫与之比。赵舒翘以同乡、后生的身份拜见薛允升,虚心求教。由于赵舒翘刻苦钻研,守职尽责,办事干练,深得薛允升的赏识。当薛允升调任他职时,极力推荐赵舒翘为员外郎继任。赵舒翘没有辜负薛允升的厚望,光绪六年(1880年)补提牢厅,光绪八年(1882年),在平反“王树汶临刑喊冤案”中,便以秉公执法、刚正不阿闻名朝野。


 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舒翘出任安徽凤阳知府。他以“国立官为民”作为座右铭,清廉爱民。当时,皖北一带连遭水旱大灾,他竭尽全力,解民于倒悬。不仅拨出府库银两赈济灾民,还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俸银2000两购买救船,兴办育婴堂、恤厘局等,收容安置无人照管的儿童、妇女、老弱灾民,给灾民捐赠寒衣2000套,并让夫人率婢女日夜赶制。他勉励夫人说:“涓涓小惠,何益穷黎?然各尽其力,义当如此。”在凤阳府三年,他的政绩卓著,深得百姓赞誉。缙绅们曾绘《凤凰图》以颂其政;朝廷亦曾予以嘉奖。


 光绪二十年(1894年),赵舒翘擢江苏巡抚。当时太湖流域土匪横行,官吏捕役与之相勾结,社会治安极为混乱,是历任官员心中一大祸患。赵舒翘刚一上任,便大力整饬。他暗中寻访,调集吏役,捕获匪首叶万春等,公开枭首示众,杀一儆百,群盗骇然。凡穷民小贩为盗者,只要改邪归正,则既往不咎;对主要匪首、骨干分子,严惩不贷。官兵日夜巡查,一旦有警,立即出动,务必破案。由此,兵与匪泾渭分明,江苏境内国泰民安,秩序肃然。江苏乡绅士民无不感激赵舒翘的德政。因之赵舒翘民望极高,在他离任时数百民众拦于苏州盘门外吴门桥下叩头不起,跪而挽留。这一感人情景被当年何元俊绘出,画题名为《攀留佳话》,刊印于《点石斋画报》,得以流传于世。


 赵舒翘不仅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清廉之官,而且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政治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赵舒翘心急如焚,日夜叹息,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担忧。当他得知《马关条约》签订,极为愤慨,深恨卖国贼李鸿章误国。《马关条约》规定增开苏州等地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开设工厂。当日本人凭借这项条约,企图霸占苏州附近的良田沃土,修建工厂时,赵舒翘异常愤怒,坚拒不让。后来,迫于清政府的压力,他才允许日本人在一些瘠薄的地方修建厂房,还规定必须每年按期交纳租金。他大义凛然的举动,深受广大人民称赞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赵舒翘主持重建横跨沣河两岸的古灵桥,为修桥曾先后募捐银2.4万两,他个人捐奉银1.53万两,占了多一半,几乎是倾其所有。这座桥22孔,横跨沣河,长约140米,赵舒翘取汉上林苑昆明池的掌故,亲笔题写亭额:“汉鲸秋卧,周杞春荣,晴连渭树,影射昆池”于桥头牌楼上。由于“舒”在长安的方言里和“福”同音,“翘”又同“桥”谐音,所以叫赵福桥,反映的是百姓对赵舒翘感恩戴德的心声。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淫雨为灾。县属西南乡雨洼、周家庄一带为古昆明池故址,地势低洼,悉成泽国。赵尚书舒翘、陆观察襄钺倡集巨款,合以捐9300余缗,嘱邑绅柏震藩、王典章督其事。典章委县丞秦书绅监视疏凿。凡80日而工竣,渠长5959.3尺,宽5尺,筑堤宽1丈计,所占民田99亩按价给值。这是史书记录的赵舒翘为家乡办的又一件好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赵舒翘升任军机大臣第二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赵舒翘护驾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侵略者同清廷代表谈判时,把赵指为支持义和团的“祸首”,威逼清廷严惩赵舒翘。慈禧太后屈从帝国主义的淫威,答应其无理要求。把对赵舒翘的“革职留任”改为“交部严惩”,再改为“斩监候”,最后定为“斩立决”。消息传出,先是西安城内绅民三百余人联合为赵请命,愿以全城人保其免死。接着,被激怒的民众竟然在鼓楼聚集万人,声言欲劫法场;慈禧太后若杀赵舒翘,便请回京。迫于当时民愤众怒之情形,慈禧太后不敢将赵公开处死。下诏改为“赐死”,令其在西安狱中自尽。


赵舒翘遇难后,他曾任职过的江苏地区士绅百姓,因感念其恩泽,自筹白银6千两,愿为其操办后事。只因赵舒翘死前对其夫人交待:“吾死后,勿受人一钱,受人一钱者,非吾妻也。”所以赵家拒之未收。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渭南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