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艺术之境||书画鉴赏(三)——隋唐山水画

2025-05-07 12:13:41 259

国山水画的形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隋代山水画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至唐代,确立了青绿、水墨等不同表现手法,在形式上有屏风、卷轴画和宫殿、厅堂、寺观壁画,专善山水的画家也相继出现,山水画开始在绘画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青绿山水以隋代展子虔和唐代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展子虔(约550-604),渤海人。他经历了北齐、北周两个朝代,入隋后被隋文帝征召,官至朝散大夫、账内都督。他的山水画“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有咫尺千里之趣”。


图片


《游春图》藏于故宫博物院,传为展子虔的作品。上有宋徽宗的题跋“展子虔游春图”。画面采用俯瞰式构图,右半部分绘大片的山石树木,前景的山峦较为平缓,中景处较为陡峭,远景简略,较少细节刻画,重重山峦高低错落有致。人物游乐于山水间,突出了“游春”的主题。山川、人物均以青绿勾填法绘成,未有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水用精细的波状线条来描绘,山水树石、人物比例合理,改变了六朝山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面貌,标志着山水画己经脱离了六朝的萌芽状态而趋于成熟,开启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被称为“大小李将军”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继承发展了展子虔的山水画风格,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

李思训(651-718)是唐宗室,历任扬州江都令、益州长史、左羽林大将、右武卫大将军等。《唐朝名画录》赞其“山水绝妙,鸟兽、草木皆穷其态”,“国朝山水第一,列神品”。他的“着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独家之法”,这种以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工整、富丽,极富装饰性,反映了当时贵族的审美趣味。

图片

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可能是一组屏风画中仅存的一幅。画面右上方是浩渺的江水,几叶小舟溯流而上。左下方为江边坡岸,长松秀岭,山径层叠,碧殿朱廊,人物点缀其间,表现了游春的景象。

李思训之子李昭道继承了父亲的画风,但他的山水楼阁,设色用笔“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传为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表现的是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避难入蜀的故事。画面层峦叠嶂,壁立千仞,白云萦绕,人马在崇山峻岭中艰难前行。画面右下角一红衣人骑马过桥的场景恰与文献中记载的“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做徘徊不进状”相对应,突出画面的中心人物,引发观者对历史情境的联想。

图片


唐期间,山水画的发展呈现多元化面貌,出现了水墨山水画,以王维、张璪等为代表。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画风,苏轼称赞他的作品“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以辋川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作品,却未有真迹传世。

张璪,他多以水墨画山水树石,意趣追摹王维。他提出画家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的主观情感,这一理论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他见于文献记载的重要水墨山水画家还有王墨、韦偃等。上述山水画家均未有可靠作品传世,其作品风格可以参考一些唐墓壁画中的山水图像


来源:南郑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