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清廉建设 | 廉洁人物故事——孔繁森

2025-05-16 11:29:56 410

廉洁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清正廉洁,则是百姓对为官者的最大期盼。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清廉故事,在华夏文化中已成经典。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孙。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孔繁森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25日,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个人 。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生清廉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地震中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赞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

孔繁森走了,带着对雪域高原的深深眷恋,带着对藏族同胞的深情牵挂,几十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来到西藏,他们发扬孔繁森精神,用奉献和汗水创造西藏的美好明天。孔繁森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像孔繁森那样,把忠诚举在头顶,把使命扛在肩头,把人民放在心中,用一个共产党员的爱去谱写忠诚清廉担当的无悔人生。



孔繁森常说:“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孔繁森用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篇章,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渭南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