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乐器之一,从物理学角度看,它是一种通过边棱发声的单管吹奏乐器。笛子在中国文化中广受欢迎,常见于民间故事和诗句中。不过,你是否注意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羌笛”?这是否说明笛子并非中国本土乐器?
现代的笛子通常指横吹管状乐器,如“竹笛”“横笛”,但在古代,笛子的形态、材质和演奏方式多样,篪、篴等都属于笛类乐器。
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笛类乐器,是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25支骨笛,距今约8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这些七孔籥管,孔洞在管壁一侧纵向排列,布局有规律。
当时乐器整体较原始,主要是节奏性乐器(如石磬)和至多有三声的旋律性乐器(如埙)。虽然测音表明骨笛可吹出六音或七音,但不代表当时已掌握完整的音阶。
据推测这批骨笛可能与宗教或捕猎活动有关,非单纯实用乐器。
这种说法兴于唐代,认为笛子起源于西域,汉武帝时由张骞带回长安。然而,许慎《说文解字》提到“羌笛三孔”,表明羌笛的孔数少于中原古笛,音乐性能也可能不及古笛,更不可能是笛子的起源。唐代李善也说“羌笛长于古笛,有三孔、大小异”,说明在羌笛传入时,古笛已经存在。
从现代角度看,这很容易理解。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独立发展的吹管乐器文化,羌笛和古笛没有继承关系,羌笛的引入只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学界还提出,羌笛是横吹,而古笛多为竖吹,“羌笛起源说”实际上指的是横吹笛的起源,而竖吹笛自古就存在。总的来说,笛子的演化在中国有迹可循,并非外来之物。
来源:画说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