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问渔
这个说法,似乎很离奇,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吃饭?”这不是和“为什么读书”一样么?这却是很难回答。但仔细一想,也有些道理在里面。为什么读书?我的答案是“为学做人而读书。”有人要说是为文凭而读书,这当然是绝对错误了。为求学问智识而读书,为谋职业而读书,虽然有一部分理由,但仍未免把读书的价值,看得太低。所以我要说“为学做人而读书”。我不敢说这个答案一定就对,因为不读书的人,也有会做人的啊。但是,我可再答一句说:“不读书的,且会做人;那末,读书的,不更应该会做人么?”继此,再进一步,来硏究怎样去做人罢!我以为要做人,要做一个好人,一定要具有次例三个条件:(1)优良的品性(2)丰富的知识(3)应变的才能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定要把这三件,完备起来,且融会贯通起来,才能成为好人。倘若缺了两件,固然不行,就是缺了一件,亦复不可。若三样没有,那末便如古人所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了。本来三件都不全的人,便可以说和禽兽差不多。盖有了知识,还得要有善良的品行,去统御他;知识原是空的,没有才能,也无从运用啊。所谓才能,就是应付困难的能力。中国被外人压迫,说没有法子,这便是没有才能的表示。要做一个好人,要从读书入手,其目的就是为借读书的作用,来增加知识锻练才能,矫正品性。但是现在到处都看到书呆子,知识虽很丰富,差不多什么都知道,可是遇事却无应付方法。这就是因为他“只知为求知识而读书,不是为学做人而读书”的原故啊!若是具体的说来,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好人呢?我以为要分两层来说:
就主观上说,要得着圆满的生活──个人的感觉。
就客观上说,要有益于社会人群──事实的表现。
圆满的生活,到底又是什么呢?一班阔老,洋房,汽车,什么都有,衣食住是非常舒服,在普通人看起来,总以为这就是圆满生活了。但是就客观上讲,他的行为,是往往夺人之利以为己利,算得有益于人群么?所以圆满的生活,绝不是在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在精神上的发展。
孔子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他老先生的说话,大概是不会错罢!他是一向赞美“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的子路,“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颜渊的,那末,他的用意,也就可以推知了。欧洲有一位哲学家,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宁愿做一个终身穷苦的苏格拉底,不愿做一个快乐的猪。”这是什么意思呢?骤然听了似乎有点令人怀疑。其实,这就是他感觉着“圆满生活已经得着了”的表示啊。如我国宋代的文天祥,被元朝捉去后,关在狱中,他还作正气歌,一无忧虑之色,那末,他的泰然自得,也就是他得着圆满生活的表示啊!由此可以证明,生活的圆满,是有时离开物质超过物质,也纯粹在于个人人格的发展。盖他能为社会谋福利,他能决心杀身成仁,能舍身取义而不悔,人格之所以伟大者在此,感觉到得着圆满的生活也在此。而以肉体虽死而他的精神永久不死。因为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是终身奔走,为社会人群服务,认定必如此,才算尽了做人的责任。
不过人人都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么?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一部分人,还没有因读过书,而得着修养,还未必皆明白做人之道,所以智识高的,才力强的,应该对于国家社会,多尽一点责任;地位高的,更应该对于国家社会多尽一点责任。现在再来研究研究“做人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做人的根本,恐怕是“为求生”罢!说起求生,种类也很多了:乞丐的讨钱,是求生;奸商的骗钱,是求生;谋职业也是求生,慈善家赈济饥民,是求多数人的生。孙中山先生奔走呼号,首创革命,是谋全民族的生。同一求生,而范围的大小,行为的邪正,迥乎不同了。因为求自己的生,而妨碍他人的生,当然是罪恶;牺牲个人而谋大众的生,这才能算是道德。为求生而表现出道德之行,这便是一个做人的最大标准,千千万万不容忽视,因此又要说到中国一向德目中所列的仁义二字了。因为这两个字,是和读书学做人,有极密切的关系啊!
仁字的意义:(一)仁人为人,是社会的起源,所以仁字含有社会的意义。(二)我们吃的瓜子,叫瓜子仁,杏核有杏仁,为什么这些东西都叫仁呢?这是表示仁在土中,能渐渐发育成长,所以仁又含有生机的意思。(三)我们说“麻木不仁”,也就是“麻木不动”,所以仁又有流动活动的意义。(四)仁者爱人,这是普通的解释,就是所谓博大的同情心。所以“仁”实含有四种意义:(一)社会的结合,(二)生机成长,(三)活动不息,(四)博大的同情心。
义字的意义,是以个人为立场的,认为需要的,应当的,就做;反之就不做,要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他是和仁的德行相辅相助的。
无论新的,旧的道德学,关于仁义的德行,皆是特别注重的,我们不读书,不学做人则已,要读书要学做人,我以为一定要依据仁义,以求得圆满生活。那末,对于第一点,“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我的答案,道“读书是为学做人”,也就可以明白了。
爱迪生发明许多东西,并不是纯由读书得来的;达尔文的许多优生学上的贡献,是从研究小动物得来的。现在一班学者在实验室里所做的工作,在社会上所做的调查,并不是读书,但是也可以说读书。
以上所说,是我对于书的意见和解释。
如此说来,书的范围,未免太广漠了。现在我再要缩小范围,就具体的狭义的书,来研究一下罢!
(一)读书的步骤
1. 读书的时候,要注重书的选择:
(1)审明内容是否为我所需要。
(2)配合时间,是否能在一个定期内读完。
2. 读书的时候,要决定怎样读法:
(1)哪些需要精读。
(2)哪些需要略读。
3. 读完以后,要做几种重要的工作:
(1)做表解──分析书中内容,阅之一目了然;
(2)摘录──摘录书中要点;
(3)评论。
(三)读书有四要
为什么读书?书是什么?怎样读书?这三点总算略略说过了。我仅把我的一点心得简单说出,实在浅陋的很!此外还有一件与读书问题有关的,便是“写日记”。近代成功人,可以说没有一个不靠“日记”的。因为读过的书,有紧要的地方,记了下来,虽是段言词组,也可以终身用之而无穷。还有时人名言及个人感想,日久易忘的,也必须要把他记载下来。如此日子愈多,材料愈富,经验也就不断增加了。最后一点,我以为要硏究读书问题,同时,应该明确认定,我在此时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应该负了什么责任!
作者简介:江问渔(1885-1961),原名墎廊生,字问渔,江苏灌云人,著名职业教育家。曾担任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等多所职业教育机构,同时创办了《职业与教育》期刊,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之先河。著有《伦理学概论》《中国先哲人性论》《职业指导》等。
来源:阅读三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