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 | 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之中秋

2025-10-01 15:16:02 726
图片

图片
图片


 节

 日


图片



仲秋望日,秋高气爽,云淡星疏,一轮明月高挂碧空。节日的晚上,全家围坐在月光下,一杯琼液,几盘月饼,共同赏月、赏菊、赏桂,谈论月球天体知识、宇航新闻、古代神话故事,已成为今天欢度中秋的新风尚。 在中秋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了解关于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吧。


所有读者

图片

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月圆人圆家圆圆满中秋~


















民俗文化区      








中秋起源


“中秋”一词始见于 《周礼·春官》:“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古代以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居中,故称中秋,又写作仲秋,“仲”也是居中的意思。而八月十五日又在中秋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 取于月数,则蟾魄(月)圆,故曰中秋”(《长安玩月诗序》)。中秋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先秦时古人就有秋天祭月的礼制,秦汉时有八月中秋敬老的活动,到了唐代,中秋节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唐代诗人留下了大量描绘中秋月色的佳作,反映了唐代人们对中秋节的深厚情感。宋代时,赏月、吃月饼、饮酒赋诗等习俗逐渐完善,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中秋文化。


中秋习俗

祭月

亦称“拜月” 。中国汉族中秋节习俗之一。《礼记》中已有天子中秋拜祭月亮的记载,后世相沿,并普及到民间。中秋节夜晚,在月亮未升起时,先朝月初的方向把月光神祃贴好,设下供案,摆好祭品,祭品用应时瓜果,再加上清茶、素油、月饼、糖果等物。月亮升起来时,便烧香恭祀“太阳星主月光菩萨”来享用。妇女儿童先拜,男子后拜,也有些地方男人不拜月。拜时,许下各种心愿,以求月神保佑实现。拜完,把月光神祃焚烧掉,撤供,把祭品分给家人享用。

赏月

中秋时节天高气爽,明月高悬,是赏月的极好时机。魏晋已有中秋赏月之举。至宋代赏月之风最盛。每至中秋佳节,千家万户便于庭院中、楼台上,摆上月饼、柚子、芋头、花生等,合家团圆,饮酒赏月。宋·孟之志《东京梦华录》:“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赏月的习俗至今仍很流行。

吃月饼

月饼,俗称“团圆饼”。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不过,它还只是饼形食品。有关吃月饼的描述,直到明代才有记载,《西湖游览志余》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代,有关月饼的记载渐多,《燕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淮北灵璧等地称之“糖火食”。

树中秋

亦称“竖中秋”。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广东广州一带。中秋节的竖灯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各家用竹篾扎灯,有水果、鸟兽、鱼虫等样式,也有堆砌成字形,并以许多小灯相连,燃烛于内,然后用绳扎于竹竿之上,高竖于房檐或平台等住房高处,满城灯火,如明星闪烁,以贺中秋



中秋俗语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又作“男不供月,女不祭灶”。旧时习俗,中秋节女子拜月,男子不参加。腊月二十三祭灶,是男子的事,女子不参加。《燕京岁时记》:惟供月时男子叩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过了中秋栽早稻——迟了季节

比喻事情做得不合时宜。


中秋过了闰八月——团圆过了又团圆

比喻家庭亲人多次离别后又团聚。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了点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距吃年糕的正月春节还早。喻时机尚未成熟。








图片
图片

诗词赏析区    


图片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解题】诗中抒写怀念远人的深情,这远人是恋人还是友人不能确定,此外,诗人常用香草美人而别有寄托深意,此诗亦无从考证。首联为千古传诵之名句,境界开阔,感情深厚。以下写彻夜相思,从室内到室外,又回室内,竟发奇想捧月光赠人,又希望在梦中会面。全诗委婉深曲,饶富情致。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题】十五夜:八月十五中秋的晚上。诗中前二句写景,却不出“月”字,只显示幽寂孤独的环境;后二句则写望月感秋怀人之情,“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全诗构思新颖,意境含蓄,在唐人咏中秋的诗篇中,此为较著名的一首。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解题】此诗乃肃宗至德元载八月在长安作。是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今陕西富县)。八月想奔赴肃宗灵武行在,途中被安史叛军俘归长安。诗人在月夜怀念妻儿,却写成妻子在对月思念他,以及孩子们由于年幼而不能理解母亲的思念的情景。这种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使怀念妻儿的感情显得曲折而更为深刻。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解题】词意推断,这首词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今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所作。他对着皎洁月光,想到月宫中长生不死的嫦娥,迸发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表现了在现实中的愤懑,有抱负、有才干而处于非用事之地的英雄的内心矛盾。词的下片,诗人想象的翅膀飞驰天外,直入月宫,斫去遮月的桂影。诗人巧妙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题】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了解更多中秋知识

欢迎登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

  网址:ctwh.cnki.net



图片

图片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 | 有奖竞答:“中秋‘月’战越勇”知识竞答活动喊你来参加

活动预告 | “传承中秋文化,共筑团圆梦想”2024年“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精彩来袭


图片

—来源:知网公共服务—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