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数字渭图 | 今夜月明人尽望,古今习俗话中秋

2025-10-01 21:25:20 1104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几经演化流转,注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最终,“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成为现今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的别名

11.png.png
Mid-Autumn Festival

图片

01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因此得名“中秋”。

02

中秋节晚上的月色比平时更亮,因此又名“月夕”。

03

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因此又名“秋节”、“八月节”。

04

中秋节古时人们会祭月、拜月,因此又叫“月节”、“月亮节”。

05

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名“团圆节”、“女儿节”。

06

中秋时节正是各种瓜果成熟的时候,因此又名“果子节”。



中秋节的由来





先秦 |起源

中秋节是由天子夕月、秋社、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汇合而成的,它起源于先秦,最后定型于唐朝。夕月即古代天子秋分祭祀月亮。夕月、秋社,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

13.jpg.jpg


汉晋 |初成

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从汉代开始,由祭月、礼月逐步形成赏月之风。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据记载,在汉代时,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

14.jpg.jpg


唐宋 |流行

唐代,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个时期,中秋节已成为世俗的隆重节日,登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时中秋节有了重视家人团圆的趋向。

15.jpg.jpg


明清 |演化

自明朝起,中秋节的习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而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清代,中秋成为与春节、清明、端午并重的四大节之一。

16.png.png


现代 |发展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1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政府的引导下,中秋节借力文旅融合发展,逐渐又兴盛起来。

中秋节,人们通常会全家围坐一起,欣赏皎洁的明月,品尝美味的月饼,共度佳节。

17.jpg.jpg


中秋节的习俗

Mid-Autumn Festival

图片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01 |赏月

中秋赏月的习俗盛行于唐代,至宋代,赏月之风更盛,并有“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之景,而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全国各地至今遗存相当多的“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该时期,中国多地则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时至今日,中秋赏月之风也没有绝迹。

18.jpg.jpg


02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19.jpg.jpg


03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猜灯谜逐渐成为节日的一种特定习俗。

20.jpg.jpg


04 |放天灯

中秋节放天灯也是迎月、贺月的重要仪式。据介绍,天灯的主要做法是用竹篾和白纸事先糊出一个水桶般大小的外形酷似灯笼的一个小型天灯,然后再将这些天灯用绳子垂直连接成一条“火龙”,将其挂于高处。

21.jpg.jpg


05 |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

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22.jpg.jpg


        内容来源于网络

来源:渭南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