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推进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在吴起县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提高群众对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的知晓率,吴起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于8月30日上午召开了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承人培训会,会上通过组织传承人学习《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知必会手册》,引导各乡镇代表性传承人为牵头,向社会各界宣传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达到全民参与创建工作,全民知晓创建活动的目的。
2012年4月13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为15年(2014年至2028年),保护范围涵盖延安、榆林全境25个县。有关陕北文化生态的恢复、保护、传承等内容被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吴起县为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辐射区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具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本土气息浓厚,是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古代边塞文化和红色中国革命文化的聚居地。留存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城寨堡遗迹和中国革命旧址,这些文化共同构成了吴起陕北文化的特色,保护区的设立使吴起境内的陕北文化得以长久发展。
吴起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首要目标是维护吴起陕北文化的生态平衡,传承中华文明不朽的传统文化,守护吴起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关系。充分发挥吴起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吴起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吴起文化遗产世代传承与发展,使吴起陕北文化区永远独具特色。
吴起陕北文化重在保护境内遗存的、且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抢救与保护的工作安排,我县积极响应,于2004年成立了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制定了《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关于加强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挖掘、整理的通知》、《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办法》,2005年特别成立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普查、整理小组,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普查摸底工作,对我县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普查,并多次进行了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对吴起县民间艺人进行全面普查建档,对技艺传承过程进行全面录制,通过努力,我县于2008年公布了第一批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配备了相应保护设备,提高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并建立了省、市、县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先后成功申报省级非遗10个、市级非遗21个、县级非遗28个,并推荐申报市级非遗传习所5个,省级非遗工坊2个,建成非遗综合展室2个,编辑印制《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1套,征集“非遗”作品1200余幅(个)。吴起县于2010年在县文化馆加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牌子,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保护区建设管理日常服务工作。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此,我市成立了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延安区域)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5月9日以来,我市出台了10项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政策法规。吴起县也成立了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吴起区域)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保护区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