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暑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 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 通常在每年公历的 8月22日至24日之间到来。 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天气即将结束, 酷暑进入尾声。 随着处暑的到来, 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 阳光变得不再那么强烈, 副热带高压也开始向南撤退, 暑气逐渐消散。 雷暴活动比盛夏时减少, 全国的暴雨趋势也有所减弱。 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 比如吃鸭子、放河灯、 开渔节、煎药茶和拜土地公等, 都是人们迎接秋天到来的传统习俗。 处暑三侯 一侯鹰乃祭鸟 这一阶段, 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有些捕到的鸟甚至会被放在地上, 像是进行祭祀一般。 这象征着秋季的肃杀之气 和生命的循环, 展现出自然界在这一节气中的 生存法则与季节变化的残酷。 二侯天地始肃 随着气温的下降, 凉意渐显, 树叶和草木开始变黄, 万物逐渐凋零, 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气, 象征着秋天的正式到来。 三侯禾乃登 “禾”指的是 黍、粳、稻、粱等农作物, 而“登”则意味着成熟。 中医认为,随着秋季阴气的增强, 农作物逐渐成熟。 预示着秋收的到来, 是农民们最期待的时刻, 象征着五谷丰登。 处暑 宋·吕本中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处暑期间, 民间活动丰富, 包括吃鸭子、放河灯、 开渔节、煎药茶和拜土地公等。 处暑前后,也庆祝“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 中元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是放河灯, 源于上元节的张灯传统。 河灯通常用木头、 纸或荷叶制成荷花形状, 点灯后漂在水中, 象征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 在“七月半”晚上, 放河灯和观灯的人都很多。 人们相信, 河灯沉入水中表示亡魂投胎, 而漂远或靠岸则意味着 亡魂到达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