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线上展览】龙起中华——中国龙文化百馆联展(二十)

2025-10-12 17:56:45 427
图片

琴以龙名

图片

由于先民们对龙的崇拜,早期琴的形制便以龙为造型。以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墓出土的古琴为例,琴面似龙起伏,中有凹形横沟,高岳翘尾,俯视中轴线构图曲线夸张,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力量感。无独有偶,长沙马王堆发掘出土的汉墓古琴也与之形似。

后世的古琴虽与汉代以前形制有了大的改变,但人们仍然对“龙”情有独钟。如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明神农式飞龙七弦琴”,收藏于故宫的“清嘉庆飞龙七弦琴”等。





图片
东周•素漆十弦琴

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67厘米,宽19厘米,高11.4厘米。这是目前考古所见中国最早的古琴。琴面遍髹黑漆,左端有10个弦孔,出土时琴弦已经朽佚,岳山、焦尾、雁足等基本特征已经接近后世通用的七弦古琴。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图片


西汉•长沙马王堆七弦琴

湖南省博物馆藏


通长81.5厘米,通高13.3厘米,宽12.0-12.6厘米,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琴通体髹黑漆,弦已腐朽脱落。张弦的方法与后世琴一样,也是一端经过琴尾的“龙龈”系于琴足,磨损最重的是岳山内侧,显然是弹拨琴弦的地方,这和后世弹琴的部位一致;岳山外侧的磨损可能是因为调弦时需要移动琴面所致。另外在八、九徽的地方也有磨损,可能和琴侧的小窝同是左手持琴或按弦所造成的。由此可知,这是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琴。





图片
明•神农式“飞龙”七弦琴


浙江省博物馆藏


   神农式,通体黑漆洒银,有断纹,贝壳徽。圆形龙池凤沼,并有大小。龙池周围呈环状有“崇祯戊寅御用”等题刻。龙池下侧、凤沼两侧均有题刻。1953年浙江镇海徐桴捐赠。





图片
清•嘉庆“飞龙”七弦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琴式奇特,琴桐面梓底,通体黑漆,鹿角霜胎,发牛毛断纹。池、沼俱作五连弧形。木足仅剩其一。面底周边包括焦尾俱浮刻云纹,从其侧面可以清楚地判定制作者取象龙形,或系道家之物。


来源:勉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