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图书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优秀图书推荐活动。第十九届共评选文津图书20种,提名图书41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文津好书”系列自第十七届推出以来,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编辑的创作心得,向读者介绍这些优秀读物。我们会不定期设置互动话题,读者朋友们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礼物。让我们一起悦读文津,品味经典吧。
第19届文津图书·社科类图书
《从封建到大一统》
韩昇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索书号:K204/83
馆藏地址:一楼借阅室
岐山县图书馆
经典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可不断发掘出新的意义,启发后人。或许也因为对经典的不断重读,后人源源不绝地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经典常在,宛如满天繁星,闪烁于心中;思想的闪电,来时开天辟地,去时寂无影踪,留下无尽的苍茫,于静谧深处放射出智慧的光芒;求知的人仰望星空,踽踽而行。
——引自《从封建到大一统》
在我国汗牛充栋的史籍中,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疑是一个典范式的存在。而阅读、领悟和解读这部大书,也就成为一代代学人的必修课,《从封建到大一统》便代表了当今学界一种有心得、有见地的释读。
作者韩昇教授执教于史学重镇复旦大学历史系,是唐史研究的名家,复浸润《史记》有年,应邀在三联中读讲授“阅读《史记》”课程,反响热烈。本书即其文字整理版,大体循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从上古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和尧、舜、禹、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春秋战国、秦朝的帝制,一直写到楚汉战争,系统阐解了自己对《史记》的认识。作者基于原著,而提出必须读懂司马迁的历史哲学,看清楚哪些是历史的建构,还要看穿这些建构的人文理念、各个历史时代的思想意识,乃至通过历史建构树立起来的文化传统的导向和目的,洞彻思想的来龙去脉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依据,才能去伪存真,提取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要素,重建当代中国的文化。一言蔽之,必须通过理性的批判重读《史记》,而不能照本宣科,这样才能读活《史记》。著者认为:“历史是后人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思辨性认识与建构。已经消逝的过去,靠着记忆而流传,通过历史学家的整理而形成历史记述。中国自商代形成比较成熟的文字记录系统之后,就有了历史文献的遗存。传世的历史著作当以孔子编纂的《春秋》为祖,此后系统性的通史巨峰便是《史记》。
孔子身居礼崩乐坏的时代,试图通过《春秋》树立政治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令“乱臣贼子惧”。司马迁则处于帝制大一统的盛世,通过系统整理古史传说理出一个国家海纳百川的兴盛历程,揭示文化赓续而形成的悠远传统。孔子、司马迁等史学家并不是篡改历史,而是在叙述历史进程中揭示其深刻的意义。”认为历史最重要的是还原事实,揭示真相。
应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作者强调了大一统的意义,对楚汉战争和汉朝建立作了详悉论述,也写到了一批杰出人物的风云际会和性情,如项羽的贵族气与惜物,刘邦的平民出身,有无赖气且豁达大度,韩信的军事天才和政治幼稚病,张良的明辨睿智,评说皆觉精到。而对《史记》中那些鲜活的历史场景,如鸿门宴、乌江自刎也没有略过,解析亦精彩。总之,这是一部立论严谨又有很强可读性的著作,值得推荐。
荐书人 卜键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
本期互动
各位读者朋友,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您又通过读史懂得了哪些深刻的道理呢?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