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在天,潜水入渊,行云布雨,吐火喷烟。《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古人对于龙的形象有不同的认识,宋代画家董羽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明代《本草纲目》描绘:“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勉县博物馆馆藏·南北朝·盘龙纹铜镜 铜质,斜宽边,内区一条龙纹半圆钮座,外区三圈锯齿纹饰 。 杭州萧山区博物馆藏·近现代·房毅墨龙图轴 纵96.7,横36.8厘米,纸本,水墨。画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龙在云层中翻腾,身体隐现于滚滚云层中。左上侧“福清先生雅教,虎卿房毅作”,共一行11字。款下钤“房毅之印”白文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