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形象在汉代基本成型。东汉王充《论衡》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王充所述,在南阳汉画中屡屡出现,印证了《论衡》的记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马首和蛇尾这两大特征被定型后延续至今。至于唐以后曾出现的鱼尾造型,是基于“鲤跃龙门”这一“科举”文化派生出的“鱼化龙”支系。 班固《汉书》中分析:“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这种类似于蜥蜴的造型大量出现在山东滕州和徐州汉画像石中。 淮北市博物馆藏 东汉·青龙白虎墓门画像石拓片 为一组左右对开门扉,左为青龙图案,右为白虎图案。平面长方形。左门扉的左侧上部饰一矮圆柱形立柱以固定门扉。面依石形浅浮雕宽长方形框,内满雕飞龙纹,龙头部较长,若马首,眼部呈杏核状,口部大张,上唇外翻,下唇勾卷,头上有角,身生双翼,走兽般四肢,左前肢前伸,其余紧抓地面,爪为三爪,长尾翻卷。 从这组东汉青龙白虎墓门画像石中,我们不仅领略了汉代人高超的雕刻艺术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感受到了汉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了墓主人升天而赋予了特殊的功能。 南阳唐王府博物馆藏 汉·飞龙星象汉画像石拓片 南阳地处中原,东汉为帝乡。彼时甲第相接,豪门相望,留下巨量地下文物,汉画即为其一。民国南阳县教育局长孙文青受托于鲁迅,为其拓印南阳汉画数十幅,其中“飞龙星象”图被视为珍宝,由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收藏,辗转去了台北。此为藏于南阳唐王府博物馆遗石重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