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王安石
近日,读了任浩之所著《王安石传》,对北宋这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敬佩之情又增加了许多。以下是阅读这本书的零星札记,整理成篇,算是心迹的坦陈吧。
一
荆公先生素以不辞辛劳的奔波闻名,一直像甬江穿行不止。修复东钱湖后,他坐在樟树下长舒了一口气,神态与欣赏自己一篇得意的诗文大抵一致——眯起眼睛,看着粼粼荡漾的水波,把一只只白鹭赏读成浪漫的动词。那些农田终于可以捧出一碗碗喜悦,来喂养饥荒很重的民生了。
从老家临川出来时,荆公先生带了一根“终随松柏到冰霜”的竹子,种植在自己的心间。自此,他对选定的人生走向不再回头,让自己以竹子的气节与风骨向上生长。
二
静下来,荆公先生仍在用手中的笔走动,走进民间百姓的疾苦,向内心探询出路。田里出现的旱情与涝灾,让青黄不接的年景沉重成一块石头,压在心上。不将它搬走,贫弱的群体就难有生路,江山社稷就会出现危险的溃口。
他在鄞县推行青苗法及至后来为朝廷实施“熙宁变法”,这由小渐大的革新,都只为“百年之积,惟余空薄”的北宋,能够重新站立得安稳泰然。
三
有一行脚印,荆公先生把它留在了芦江上。他用江水洗涮自己疲惫的身影时,顺手捞起月亮,嵌入一阕词牌。
后来,无论走水路还是陆路,他都喜欢提着月亮为灯,努力洞穿世间的幽暗与迷茫,把光亮铺在沿途,铺进《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铺进《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铺进那场千古革新的宏大构想,也铺筑进远离纷争后的归隐生活。江宁城外“半山园”的寒酸,不能羁绊他对著述自得其乐的沉醉;“半山园”的敞亮,恰好适合一颗看淡世情的心,在此修行。
荆公先生分明就是这样一盏灯!千百年后,我从捧起的一本书里,读出他独有的光辉。
四
从鄞县的县衙到东钱湖有多远,荆公先生在三年时间里用脚步反复丈量过。那么,从衙门到民心有多远?荆公先生冒风寒,履冰霜,用一腔济民情怀,疏浚了淤塞的民意,这个距离就此缩小到仅仅只需跨出去一步。
当他主持一场变法的时候,事情有多难,又能走多远,尽管心里没底,但咬紧牙关的他,意志未曾松动过丝毫,如同当年整治东钱湖那样,执拗顽固,定力十足。

五
在鄞县治理水患、兴办公学、整顿保甲时,荆公先生不会想到自己会去当群牧司判官——专管马政。
不嗜酒、尚简朴的荆公先生,其实就是一匹马:一匹为社稷殚精竭虑、为百姓多办实事的马。熙宁年间,他试图用一整套革新变法的方略,把负累沉重的北宋拉出泥潭。只可惜,北宋给他的那根绳子实在是糟糕透顶,以至一用力竟猝然崩断。
荆公先生摔了一身泥,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洗清。作为荆公先生的性格,那泥洗与不洗无妨,反正清者自清,不辨亦清。不知1060年6月的那个夜晚,荆公先生与周敦颐这两位高洁之人月下相聚,可否谈到了彼此都爱的莲。
六
在治理甬江时,荆公先生取过一瓢江水兑入砚池。于是,他的笔墨里就有了滚滚波涛,落在纸上的字迹就渗满了“一民之生重天下”的情志。他用这波涛催促自己的步履:不管路有多么崎岖,都得坚韧地跨越。当然,面对反对者的中伤与迫害,他主动请辞宰相一职,也是期冀以牺牲自我去成全变法大业。
在他心中,那滚滚波涛何曾止息过?!那泼洒在纸上的胸臆,有着一个执拗之人的坦荡与旷达。千百年后,我到书中探访荆公先生,仍读出那波涛中层层叠叠的余音,在心头缭绕不止……
七
都城的宫殿再坚实,也挡不住北宋的风风雨雨。到山水间放逐自己那颗曾经意气风发的雄心,寄情笔墨的雅兴间,荆公先生总有那么一点遗憾,结痂成生命里的瑕疵。
多少年后,我看见他心间的那根竹子依然顽强地存活着,遍地蔓延。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那些乌烟瘴气与污泥浊水的残孽,都该被彻底横扫,在还社稷以清明、人民以康泰的同时,也算是我们对荆公先生的一种精神告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