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清正廉洁,则是百姓对为官者的最大期盼。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清廉故事,在华夏文化中已成经典。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这是陶行知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筹建过程中,亲自带领学生们耕作、劳动、修建校舍时写下的《自立歌》。他是毛泽东称赞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周恩来肯定的“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更是积极倡导自立自强、克勤克俭等廉洁文化思想的榜样。 公款与私款 “要晓得一个人爱国不爱国,只需看他对于公有财产之态度,只需看他对于公有财产有没有不愿取之精神。”正如陶行知所说,他把廉洁同爱国联系起来。他立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为了工作方便,特意为自己缝制了一件“工作服”:上衣有两个专用口袋,一个放公款,一个放私款。有一次募捐回来途中,车上人多拥挤,他口袋里的钱被偷了。这可急坏了陶行知,但他摸了一下口袋,眉头却舒展开来:原来小偷偷走的是他的私人钱款,公款还在。尽管疲惫不堪,陶行知却不动公家口袋一分钱,从十几里外步行回校。 公账与私账 “公私之间应当划条鸿沟,不使他有毫厘的交通。公账混入私账,就是混账。公民不但自己不混账,并且反对一切混账的人。”为了筹集办学经费,陶行知带头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全部归公,任何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借故挪用分文。有一次陶行知应邀赴璧山讲座,后因故未去,因此他特意将别人为他垫付的旅费汇返。他提出建立合理有效的预决算制度和财务人事机制,实行“凡是银钱进出,必须经两个人看过签字”“一切账目及决算,必须有专家的审查,每半年或一年审查一次皆可”,意图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避免腐败发生。 公事与私事 陶行知严格教子,反对弄虚作假。1940年冬,其二子陶晓光到成都一个无线电修造厂工作、学习。刚进厂时需要有一张资格证明书,但因其没有正规学历,于是晓光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向他要一张毕业证明书。证明寄来了,没等晓光交给厂里,父亲的急电也到了。陶行知在电报中严厉阻止晓光用此证明,并要他立即将证明寄回,接着又发来了一封快信,信上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万一工作、学习被取消,你还是回重庆来……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信中还附来一张如实反映晓光学历资格的证明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这句教育名言,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位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精神言传身教,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思想遗产,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以上内容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