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大多数人对“食源性疾病”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今天,随小编一起来学习实用知识吧!
为有助于认识“食源性疾病”,我们先从“食物中毒”说起。“食物中毒”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已观察认识到的一种疾病现象,并认为与摄取某些“有毒”食物有关。但是,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关于食物中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发病现象的浅层感性认识上,对食物中毒的发病本质和确切病因没有科学深入的了解。19世纪中叶,随着近代物理学、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学逐渐成为一门科学,随后又创立了病原微生物学,大大促进了食物中毒病原学与食品卫生学科的发展。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俗称的“食物中毒”一词逐渐被科学的“食源性疾病”术语所取代,这种认识和理念的转变成为现代食品卫生学领域的一大重要研究进展。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食源性疾病统一定义如下:“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微生物性:(1)细菌性:常见的有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病、霍乱弧菌等;(2)病毒性:常见的有诺如病毒、甲肝病毒、戊肝病毒、轮状病毒等;(3)寄生虫性:常见的有异尖线虫、广州管圆线虫、旋毛虫、肝吸虫等。动植物性:如未经妥善加工的河豚、有毒蕈类、发芽马铃薯等。
1.食源性疾病潜伏期短,呈暴发性,来势急剧,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的趋势。2.病例一般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3.发病与食物有关,病例在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发病曲线在突然上升之后呈突然下降趋势。
★ 足量饮水,及时补充身体所需水分。
★ 补充因上吐下泻而流失的电解质,如钾、钠及葡萄糖等。
★ 避免制酸剂。制酸剂是指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的药物。
★ 勿急于止泻,先让体内毒素排除之后再向医生咨询。
★ 无需催吐,清淡饮食,避免刺激肠胃。
如病情无缓解迹象,甚至加重,应立即送医救治,避免生命危险。预防食源性疾病,杜绝“病从口入”,小编提醒您牢记并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食品安全五大要点”(见图片↓↓↓):
来源:淄博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