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廉政故事,在华夏文化中已成经典。 一钱太守 刘宠是东汉贤臣,清廉朴素,他任会稽太守时,人民生活贫苦、饱受欺压,不少山民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刘宠上任后扫除了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使得整个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刘宠升职入京,多位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特意给他送行,并捧着百钱要送给他。 刘宠深受感动,但坚决不接受,盛情难却之下,只好从中挑了一个留作纪念。因此,被后人称为“一钱太守”。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今山东金乡县境)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 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荐你,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羞愧难当地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 不持一砚归 北宋名臣包拯,有“包青天”之美誉,其在庐州府做官时,有个亲戚犯了法,包拯二话不说秉公执法,依律将亲戚进行杖罚。包拯上任端州知府前,该地盛行不正之风——地方官员借向皇帝进贡之名,趁机搜刮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作为结交权贵的“敲门砖”。包拯上任后,坚决刹住不正之风,要求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进贡所需,他在任期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留下了“不持一砚归”的典故。 两袖清风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中国反贪通史(壹) ——先秦到魏晋》 本书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从各个历史时期的贪污状况、监察制度、法律监督机制、廉政措施、诏令与奏议以及反贪成效等方面,系统地梳理了自先秦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贪污腐败状况、反贪制度和机构建设及反贪工作的轮廓、脉络和成效,总结了中国从古至今贪污腐败和反贪工作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清官——中国古代的“好干部”》 本书以流畅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代54个清官,从清、廉、勤、俭、明、正、公、忧等十五方面全方位立体式解读了这些清官的为政之道。 《俭与德共司马光》 本书详细探讨了司马光在政治、品德、节俭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强调了他对于俭朴与廉洁的追求,以及对道德与正义的坚守。通过对司马光生平的梳理和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从而汲取他身上的道德力量和为政之道,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启示与借鉴意义。 《勤俭与清廉》 《勤俭与清廉》是一部探讨中国传统美德的图书。书中深入剖析了勤俭和清廉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勤俭的节约精神和清廉的廉洁品质如何影响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 华阴市图书馆 主要面向读者提供互动类功能:图书查询、借阅信息查询、书刊续借、预约委托查询、图书推荐、证件挂失、投票统计;提醒类信息主动推送功能:借书还书成功通知、图书到期提醒通知、预约图书到馆通知超期催还通知;信息发布功能:通知、讲座等发放及查询 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