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讲一点我的当作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
……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叶内容,到得现在,还是如此,不用心,不费力,往往在作文或看非看不可的书籍之后,觉得疲劳的时候,也拿这玩意来作消遣了,而且它也的确能够恢复疲劳。
……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
鲁 迅
(1881—1936)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
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
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
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
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
第五,哼,算了吧。
老 舍
(1899—1966)
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
戏剧家、语言大师
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朱光潜:“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我们的眼光不要被“时代”这个神秘的词给弄得模糊,我们常常听见“不合时宜”“违背时代精神”这类笼统的话,其实这类的话是空洞没有内容的。
直到现在为止(将来我们不知道),我们从未见过一部真实的伟大的作品是“完全过去了”的。有时候老子的一句话,莎士比亚或歌德的几行诗,向我们比任何一个同时代的著作说得更多。
一时畅销的书和真实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是两回事,正如流行的服装与美并不甚相干一般。有些女人很知道,一件超乎时尚而合乎美感的衣裳比一件只局限于时尚的衣裳可穿的时间要长久得多。读书的人对于书籍也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冯 至
(1905—1993)
文学家、诗人、翻译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冯至一生致力于外国文学研究和推广,翻译了歌德、海涅、尼采、里尔克等德国文学家、哲学家的经典之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评论:他(冯至)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其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在中国的学术史上均具有开创意义。他对中国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整体规划做出了贡献。
……非但学校的书搬出来的甚少,连私人的书也没法子带出来。……回首前尘,实在是不胜今昔之感。
……我们在物质的享受上虽是“竹篱茅舍自甘心”,然而在精神的安慰上却不免做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的美梦*。我们深信这美梦终有成为事实的一日,不过现在我们只好暂时忍耐罢了。
* 清朝赵之谦做梦进入鹤山,仰见一千七百二十九鹤,惊醒,因此把辑刊的丛书命名为《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丛书》。
王 力
(1900—1986)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语言学家、教育家
翻译家、散文家、诗人
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内容几乎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有许多都具有开创性。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评:“有容德乃大”,无论是王先生的学术成就,还是王先生的为人处事,都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诚挚选编
荟聚百年来深受国民喜爱的阅读经典
《读书读书》是一本关于“读书”“买书”“藏书”这一读书人雅事的集子,由陈平原编写,共收入了林语堂、老舍、周作人、王力、叶灵凤等24位知名学者、作家的48篇文章。
这些文学史上的名家与读者分享他们的读书智慧和独家心得:鲁迅分享两种读书方法,林语堂教人怎么读书,老舍教人读什么书;聊聊读书人买书、藏书这一“癖好”;探讨书店与文化人的精神联系,等等。
读书是一辈子的乐事,正因为其乐无穷,才引得一代代读书人如痴如醉。随便翻翻,也许在书中,你也能发现自己的影子。
读文章,就是读生活;读文化,就是读人生。
以文学为纬,文化为经,用更经典的文字滋养你我与孩子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