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听声音 看世界”文化助盲公益服务优秀音频展播(

2025-11-18 18:47:21 343

“听声音 看世界”文化助盲公益服务优秀音频展播(五十九)


微信截图_20240329091059.png.png


为丰富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残健良好融合,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我馆开展“听声音 看世界”文化助盲优秀音频作品展播活动。本期推出何亚娟的朗诵作品《放飞希望》一书中周飞明的散文《长出一双翅膀》,欢迎收听。


  1. 640.jpg.jpg


长出一双翅膀

作者:周飞明

诵读:何亚娟


父亲给我取名飞明,希望我长大后能飞。也正因有了这一名字,我斯文却又好动,常爱光着脚不知疲倦地奔跑,且喜欢作鸟飞状。

假如我也有一双翅膀,能自由自在地飞翔,该多好啊!

我在乡下长大,在村里读了小学,又读初中。父亲的教诲,使我知道三军可夺帅而匹夫不可夺志;知道要想飞,就得有翅膀,有知识,有本事。于是,我读书肯下心机,表现不敢马虎,品学兼优。那时候,大队部跟学校同一个大院,哪一个学生怎么样乡亲们都了解。大队干部常常拍着我的肩膀说:“你是个人才,将来一定能披大衣,远走高飞!”他们的夸赞,给了我鼓励,也培养了我的自信,我隐隐感到肩上有了重任,感到自己将来如果成不了器,会使他们大失所望,自己也会很丢脸,很惭愧。到县城读高中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就要起飞了,那一份陶醉,那一份飘飘然,至今记忆犹新。

可是,可是谁会想到,我不但飞不了,而且失去了奔跑的能力,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失去了站立的能力,变成一个连生活也不能自理的残疾人!?

那是1977年,我已在县城读了一年半的高中,差一个学期就毕业了。刚好那年恢复高考,时代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我是多么高兴啊。然而,就在这时候,类风湿病莫名其妙地缠上了我的身体。可恶的病魔先是把我逼出校门,接着就使我全身肌肉萎缩,关节扭曲变形,将我一辈子抛在床上!

父母为我想尽了办法,花光了钱,但无济于事。我残疾了,再也没有飞翔的梦想了。我尝到了疼痛的滋味,懂得了什么是悲哀。有一天,曾对我寄予厚望的乡亲们到县城来探望我,看到一个翩翩少年竟然病成这个样子,都禁不住露出怜悯的目光,流泪叹息。此时此刻,我能怎么样呢?我只能默然,木然,无奈。夜深人静时,我常常见到命运之神向我冷笑:“你不是想飞吗?你老老实实呆在床上吧!”我常常感到沉闷,感到压抑,感到窒息,感到惶恐,喘不过气来。我常常自问:走不了路,什么事都干不了,一辈子给家里添麻烦,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但我到底活了下来,很好地活了下来。我从1980年开始走上了自学、创作之路。在病榻上度过的20多个春秋里,家里人对我的照顾实在是太周到了,党和政府给我的温暖实在是太大了,社会各界给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多了。我常常告诫自己:我是长子,可你为家里做了什么?你是社会一员,可你给社会报答了什么?我不敢消沉,不敢荒废,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不管是成功抑或是失败,都在孜孜不倦地读、思、写。我忘不了市、县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勉励,忘不了残联、文联的同志一次次上门来慰问,忘不了发表第一篇小说时同学朋友们为我举杯庆祝,忘不了开我的作品研讨会时领导和文友们挤在我的居室跟我握手问候……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关爱,才使我能守住了那一份自信,从痛苦中崛起,有了意志和毅力;才使我能用僵硬无力的手极其艰难地一笔一划地写成的一篇篇稿子陆续发表在报刊上。

原来,你健壮的刘易斯善跑,我残疾了的周飞明照样能飞。因为我有幸生长在有扶残助弱传统的文明古国,生长在有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

宇宙小,心灵大。我特意在靠近床的墙壁上贴了一幅地图,每每读书或写稿有点累了,我就会躺在床上,静静地久久地看那两幅地图。我可以去昆仑山赏雪,去庐山观松,去非洲看河马,去南极逗企鹅。我的思绪可以像潺潺流水,像滔滔巨浪,像悠悠白云,像晚风中的笛声,像早霞中的鸟语,像水牛漫步,像天马行空……

我深深知道,我能有今天,能有这一切,全靠大家扶持。事实上,我的生命是与大家的生命紧紧连结在一起的。

病魔使我残废了一双腿,而大家却使我长出了一双翅膀。

让我们继续飞吧,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